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字知识 >

隶变的一些相关问题及关系

时间:2014-08-11 09:09 分类:文字知识 阅读次数: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隶变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研究。裘锡圭先生在《从马王堆一号汉墓“遣册”谈关于古隶的一些问题》(载《考古》,1974.1)一文中指出:“隶书是在战国时代秦国文字的简率写法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个观点实际上就是把隶书出现的时代推到了战国时代。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一些文字学的著作里开始出现探讨隶变规律的内容。如杨五铭《文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从“偏旁分化、混同”,“结构简化”,“彻底地线条化、符号化”等方面讨论了隶变的规律。姜宝昌《文字学教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从“表现在结构方面的变化”,“表现在笔画方面的变化”,“表现在部件位置方面的变化”等方面探讨了隶变的规律。

  王宁在《汉字构形学讲座》中从构意的角度探讨了隶变的问题,今摘录如下:

  从隶变开始,汉字的构意大部分保留了下来,也有少部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分三种情况:

  1.理据重构:形体因书写而变异不能与意义统一时,在使用者表意意识的驱使下,会重新寻求构意去与它的新形切合,或附会它的意义去重新设计它的构形。例如:

  “射”金文像一只手持弓箭,是合体象形字,弓形变成“身”,箭形变成了义化构件“矢”,会以身体射箭的意思。又作“射”,把表示手的“又”变成了“寸”,在小篆里,凡是具有法度意义的行为,字从“又”的都变“寸”,射箭与礼仪规范有关,所以“又”变“寸”。

  有些早期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字,本来形义不统一,不具有构意,在演变的过程中,反而由于形体变异而有了构意。例如:

  在甲骨文时代,“东”是借与之声音相同、义为“口袋”的“橐”字来表示的,小篆经过变异,重构了从“日”在“木”中的“束”字,这个重构的理据经过一个时期的流传,为大家所接受,在系统中固定了下来。

  这些重构的理据依附于演变了的形体,形义仍然是统一的,但与原初的形与义已经不同,从字源的推求出发,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作“讹变”。在汉字构形学里,我们不采用这个术语。我们认为:“讹变”是用原始状态来衡量后代的构形与构意,“讹”意为“错误”,理据重构属于汉字正常的演变,演变后的构形与构意属于另一个共时层面,存在于另一个构形系统之中,应当把它放到新的构形系统中来衡量,不能因为它与此前的构形不同而认为是“错讹”。

  2.理据部分丧失:在字体演变中,有些字部分构件发生了无理变异(叫构件的记号化),构意看不清了,但还有一部分仍保留理据。比如:

  “监(监)”的形体来源于甲骨文,本来是用一个人俯身在装水的盆里看自己的面容来表示古代的镜子,引申为“察视”之意。小篆变“目”为“臣”,楷书又把人形卧倒,盆中表示水的一点组合到卧人下面,结果,上半部完全丧失理据,只有下部的“皿”还能联想到古代以盆水为镜子的构意。

  3.理据完全丧失:还有一部分汉字,在字形随字体的演变中,由于构件的无理变异或构件的黏合,在视觉上完全失去了构意。无理变异的,例如:

  “朋”在甲骨文里是用一挂两向的玉串或贝串来表示一种货币,所以有“朋比”的意思。小篆……改用凤凰的形象,取其群飞而以“朋党”为本义。隶楷则变异为两个“月”,形分为二,实为独体,完全看不出理据了。

  “要”甲骨文像一个人叉腰站立之形,小篆形体变异,理据重构为从“交”得声的形声字,隶楷从“西”从“女”,也是形分为二,实亦独体,完全丧失理据。

  “轨(执)”,甲骨文像一人的两手被铐在刑具里,楷书经过几番变异,构意完全失去了。

  部件黏合的,例如:

  “更”,小篆作重,本从又、从卜组成支,丙声,楷书黏合,失去构意,成为黏合式的新独体字,原来的构意也看不到了。 

隶变的一些相关问题及关系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