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字知识 >

《古书虚字集释》对文字的介绍与理解

时间:2014-12-17 08:58 分类:文字知识 阅读次数:

  《古书虚字集释》,十卷。近人裴学海著。成书於一九三二年,有一九三二年商务印书馆初版本、一九五四年中华书局重刊本。

  裴学海(一八九九—一九七〇),曾用名裴会川,河北省滦县人。当代语文学家。幼时就读私塾,十七岁考入滦县师范学校。一九二八年考取北京清华国学研究院,受业於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等名家。毕业后在天津教家馆。一九三三年在天津省立一中任教,一九五四年起任河北大学教席。

  《古书虚字集释》是一部匯释虚词的词典。它酌採清代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以及近人杨树达的《词詮》、《高等国文法》、章炳麟的《新方言》、孙经世的《经传释词补》诸书对虚字的研究成果,而以《经传释词》为主。裴氏在《自序》中说:“刘、王、俞、杨四家之书,虽皆大醇而不无小疵;……然则古书之虚字,固尚有研几之必要矣。”因此,他对“前修及时贤之未及者,补之;误解者,正之;是而未尽者,申证之”。

  本书共收虚字二百九十个,释文凡四十餘万字。由於它收虚字的范围主要限於周秦两汉的古书,而且其中已经被前人解释清楚的不收,故收字少於《助字辨略》、《词詮》等同类书籍。

  全书的编次仿效《经传释词》,以唐末僧人、音韵学家守温的三十六字母为排字顺序。第一、二、三、四卷为喉音字;第五卷为牙音字;第六卷为舌音字;第七、八、九卷为齿音字;第十卷为脣音字。

  在编写体例上,裴氏认为“实字有本义与引申及假借之义,虚字亦然”,所以对每个虚字都先谈本义,再谈引申义和假借义。凡採前人之说,皆於注中说明出处。以卷二的“庸”字为例,先说本义:“庸,用也”,并以古书中的例句为证。接下去列出与此义相关的假借字,採用“字或作×”的方式:“字或作‘容”。《老子》:“兵无所容其锋。’”接着用小字注出“说见《诸子平议》。”这就是说,“庸”表示“用”的意义时,有假借字“容”。《老子》这个例句的“容”借作“用”,说见俞樾的《诸子平议》一书。再接着列举“庸”的各项引申义,如:

  庸,犹“何”也。……

  庸,犹“岂也。……

  若有与某引申义相关的假借字,就附在该义项之后,如:

  庸,犹“岂”也。……字或作“容”。《后汉书·杨秉传》:“以此观之,容可近乎?”这就是说,《后汉书》中这个例句的“容”字,是“庸”的引申义“岂”的假借字。

  本书的主要价值在於:

  一、补充和增加了《经传释词》等一系列有关虚词著作的内容。如卷一“与”有训作“而”的,引《说苑·杂言篇》“是以君子择人与交,农人择田而田”等例句为证,而《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词詮》等都没有提到“与”有用如连词“而”的语言现象。又如卷一“於”训“在”条目下引《说苑·立节篇》:“义者轩冕在前,非义弗乘;斧於后,义死不避。”指出此例的“於”与“在”为互文,说明“於”有“在”的用法。这比起《经传释词》引《礼记·曲礼》“於外曰公,於其国曰君”要明确有力得多。

  二、订正前人著作中对有关虚词的误解。如卷一“攸”训“所”条目下引《尚书·无逸篇》:“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认为《经传释词》训“攸”为“用”是错误的,“魏石经‘攸”皆作‘所’”,句中“攸”后面的“训”和‘若”皆为“顺”义,因此,“攸”释为“所”一説可以成立。又如卷二“为”训“谓”条目下引《论语·为政篇》:“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助字辨略》谓“为为政”之上一个“为”字是语声,而本书则认为应当作“谓”讲,这是比较恰当的。

  三、搜集例句非常丰富,所分义项也很细密。如卷五“其”训“於”条目下,收集的例句有四十条之多;而“其”的义项,包括通常用法和特殊用法,书中共举出了四十五种之多。此外还收录复音虚词,如由“其”和别的字组成的“其诸”、“其者”等等。

  本书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我国编写的有关古代汉语方面的书籍,大多把它作为主要的虚词专著加以介绍。在国外,日本中国语文研究会编写《中国语文学事典》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杜百胜编写《古汉语虚词词典》时,都把它作为主要参考书目之一。

  本书的不足主要有:

  一、只限於用前人的训詁考据方法,没能用现代语法学的观点来研究虚词。如《论语·宪问篇》:“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马氏文通》释“焉”为“於是”应该是对的,因为“忠”是不及物动词,而“爱”是及物动词。但裴氏不取此说,而认为“焉”和“之”为互文。又如卷九认为“者,人之代名词也”,其实,“者”和其他词语结合,有称代作用,但不全是称代人,如《孟子·告子上》:“两者不可得兼”,“二者”称代的是“鱼”和“熊掌”,而不是称代人。

  二、沿用古人“以词训词”的方法,用“×,×也”的格式来训释虚词,很少结合词句的结构来作语法功能的描写。大量的“以词训词”,而当训释词是多义时,只好用例句来帮助读者理解。这样训释的结果,可以因人而异,而使许多读者无法确切掌握每个虚词的不同功用。

  三、沿用《经传释词》以喉、牙、舌、齿、脣五音来编排虚字的方法,对一般不明古音的读者来说,就无法利用这种音序,只能从书前的目录中逐卷寻查所要找的字的页码,显得不便。

  对於书中在释义方面的某些错误和不足,裴氏在一九五四年《重刊的话》中已有所说明,并表示“想在今后一二年内对本书加以修订”。裴氏那时确已开始从事本书的修订工作,以后歷时十餘年,至一九六五年完稿。遗憾的是,修订稿在“文化大革命”中全部丢失了。

  全书之后附有与本书有关的三篇论文。第一篇《经传释词正误》,是在书中已匡正《经传释词》的误收误解以外,又另举出十餘处错误,以备学者参酌的。第二篇《本书说解述要》,认为虚词和实词一样,也有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因此书中的说解方法,也因之而异。其属本义者自不待言;其属引申义者则以意相联;其属假借义者则以声相通。第三篇《类书引古书多以意改说》,认为类书在引古书时,遇到古言古义,尤其是虚词,当读之不能尽解时,就以为文不成义,輒以意改。而清儒校勘古书多据类书所引,以订正不误之原书,是很荒谬的。

  研究本书的著作有张世禄《古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七八年)。 

《古书虚字集释》对文字的介绍与理解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