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转换器 | 成语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之读后感栏目欢迎您!
读后感大全 成语造句 字形查询 异体字 甲骨文 对联 历史地图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2015/10/16 17:36:11

【正文】:走进《六个阶段》—《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之四

走 进 “六 个 阶 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四)

雷夫老师从一开始就着手打造以信任为基础、毫无恐惧的教室, 但在雷夫老师看来,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于是,他在很多年里一直在尝试各种方式,希望营造出好的班风,引导学生为“对的理由”循规蹈矩,事实上,这个目标本身就是苛求。

但是雷夫老师一直执着寻觅与这种教育理念吻合的教育方法,直到他读到劳伦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个阶段”的观点,雷夫老师从中找到了教育的契合点。

他很快把“六个阶段”引入班级管理;很快,“六个阶段”就成为凝聚全班的粘合剂。在“六个阶段”的引领下,雷夫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创造了他们生命的奇迹。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从出生开始,很多孩子接受的就是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

“再不写作业,等你爸回来,你就倒霉了!”母亲经常这样说;

“嘘!别说话了,老师来了!”孩子们紧张的彼此告诫着;

……

这样的生活场景是何其熟悉,但是,这样的教育孩子到底对不对呢?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第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回想一下,我们是有多少人是真的相信“本来就应该做功课”而把功课做完?我们通常是因为不想惹麻烦,才把功课昨晚的,不是吗?

事实上,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能明白这一点儿,真正明白我们做每一件事的动机和目的,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要少走很多的弯路。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超越了以恐惧为基础的第一阶段,雷夫老师提出了道德发展的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这也是我们很多老师家长比较喜欢、甚至是屡试不爽的教育方法。

诚然,孩子们因为良好的行为获得奖赏,无论是糖果、玩具,还是虚拟的红星、红花,这种方式都可以大大地强化孩子们良好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很多人看来,我们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雷夫老师并不满足,他认为,“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任何奖励。” 比如说,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奖品。真正明白这一点,孩子就不仅仅会在纪律和作业方面做的好,而是会竭尽全力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孩子们慢慢长大,也慢慢学会了取悦他人,尤其是父母和老师。

“妈妈,你看,这样你喜欢吗?”听到这样的话,身为人母肯定很开心;

来到班里,学生坐的挺直了腰板,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身为人师,我们肯定很欣慰;

特别是他们这么做的理由,不是因为恐惧,也不是索取奖励,仅仅是想让我们高兴,并以此为荣的时候,我想,没有几个人会不高兴的。

可是,雷夫老师却认为这样不对,这样的行为动机仅仅是道德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没有谁能代替自己的成长,也没有谁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为取悦某人而努力,绝非长久之计。事实上,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到处充斥着规则的社会,在家里有家庭的规范,在学校有学校的制度,走在马路上则要遵守交通规则,规则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那么,教会孩子明白规则、接受规则并愿意身体力行,是我们当家长当老师应尽的职责。这也是道德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雷夫老师在主张要遵守规则的同时,还提出在适当的时候也要学着超越规则,突破第四阶段的思维,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最敬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

能达到第四阶段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雷夫却对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越规则,从而超越自己。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接着,雷夫老师对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道德发展的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我们可以按照雷夫老师的思维试想一下达到第五阶段的世界:我们公共场所绝对听不到大声喧哗的声音;我们排队绝对看不到有人插队;我们也绝对看不到恃强凌弱的行为;……

因为人们都能体谅别人!

事实上,无论是对儿童还是成年人,第五阶段都是难以企及的。但是,雷夫老师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卓越的脚步;事实上,雷夫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也做到了这一阶段,他们赢得了认可和成功。

但是,雷夫老师仍未满足。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我们队对孩子有很高的要求,并且尽力而为。正因为孩子们无法无天,所以我们更需要提高期望,不能让无可救药的行为迫使我们降低标准。”本着这样的理念,雷夫老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这个阶段不仅最难达到,也是最难教的。缘于这个阶段教与学的矛盾,雷夫老师就试着帮孩子从别人身上找到行为的准则。

于是,雷夫老师带领着学生看优秀的书籍:约翰﹒诺斯的《独自和解》,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等;电影——《正午》,《肖申克的求赎》……

这些艺术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他们的行为不是取决于恐惧、取悦他人,或是规则,而是他们心中都有一套行为准则并践行之。

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并要孩子们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尽管很有难度,雷夫老师仍这样要求孩子们。

事实上,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积极有效的引导,雷夫的学生们达到了教育上最美好的境界,他们成功了。

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可以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六个阶段”中,我们可以读出雷夫老师教育的执着和智慧。

走进“六个阶段”,我们可以了解到雷夫老师的成长和精彩;

走进“六个阶段”,我们可以懂得原来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走进“六个阶段”,我们可以携手一起创造新的教育奇迹!

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一段视频,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读后感写作要点:

1、要弄懂原作:"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2、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3、要抓住重点: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4、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千万不可有假大空的嫌疑。

最近更新的读后感内容:
推广链接:
读后感地图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