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转换器 | 成语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之读后感栏目欢迎您!
读后感大全 成语造句 字形查询 异体字 甲骨文 对联 历史地图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2015/1/12 17:35:50

【正文】:谁是《上帝》——《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是全国幼儿教育领域知名教育家孙瑞雪的幼儿教育演讲录,是在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本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研究和对幼儿行为”蒙台梭利式”阐释的教育类书籍。作为小学教师,似乎没有必要对幼儿教育进行研究学习,然而,因为儿童生命发展的连续性,小学生正是从幼儿发展来的,很多生命特质的东西从幼儿期而来,并终将带着这种特质进行着将来的发展。因此,学习幼儿教育不仅可使教师有更宏观的儿童观,也可以使教师对小学生的教育有超于一般教育理论的深刻认识,并因为这种认识而采用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

我是在09年的暑假阅读这本书的,自从8月3日从卓越网上得到了这本书之后,整整几个星期,我都拿着一支笔,一边看一边勾画、眉批,在书的空白处密密地写下感想,同时对照对女儿的教育(她现在是二年级的学生,可是我回溯了她的成长经历,进行了思考)写下了很多篇日记,深感这本书价值非凡。后来开学,把书借给了一个要好的同事,她正需要看幼教书来教育自己三年四岁的儿子。这段时间,书又回到了我的手中,我又一次拿起它,开始再一次的温习。

从来没有一本教育书籍如此触动过我的心灵,仿佛是颠覆性的,它改变了我的教育观,使我从一个自以为是的教育者和着意塑造孩子的母亲向一个关注孩子精神发展的“教育协助者”(请允许我这样创造出一个词,因为这个词语精确地表达了我教育思想的转变),就从看到这本书开始,我开始对孩子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开始对整个儿童时期儿童的连贯发展产生了兴趣。

而就是这本书中开头的这段话,几乎成了我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接收蒙氏教育思想的分水岭:我们从不相信也不知道,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知道儿童如何发展,知道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蒙台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这好像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儿童好像很弱小,其实他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儿童成长不是说由成人来塑造儿童的精神。如果那样,人类整个水准都会下降。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孩子就会发展得很完善。

就是这段话,直接就进入了我的心里,让我对儿童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那就好像是从一个区域一下进入了另一个区域,一切教育现象都有了新的解释,原来潜藏于心里的种种疑惑都在这种理论的引导下逐渐散开,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澄澈感觉。

“上帝”是谁?“上帝不是我们试图塑造儿童的成人,”上帝“是儿童自己。

每个儿童天生就会有种种差异,这种差异不是成人能决定的。虽然中外的教育家对儿童的发展有着各自的理论见解,甚至行为主义观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从“刺激——反射”的公式出发,认为儿童从遗传得来的是数量甚微的简单发射而已,并这样大胆地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的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禀赋以及他的宗教如何。”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发展真的似乎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在作用,让我们成为不同的人,包括我们成年人自己。一个事实就可以证明:很多人都拥有自己的一份职业,然而又有多少人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就喜欢做这个职业呢?总是有一种东西在引导着人们,让他们渴望成为他自己。而那个自己,就是来源于内心深处的一种我们无法控制的力量,它要求我们成为自己,并在我们的心理轨迹上一再留下痕迹,虽然我们外在的生活轨迹那样无法改变。也就是说,从幼儿时候开始,很多人并没有顺应他们内心深处的力量的引导来走一条真正适合他自己的路,而是被外在的力量改变了方向。如果强大的外在力量战胜了内在力量,那么这个人就将屈从于外在的安排,成为和内心期望相悖的另一个人。但是,他会始终受到内在力量的干扰,从而痛苦于无法自己控制的生命。

作为一个看着女儿成长起来的母亲,我对于“上帝是儿童自己”这种新的理论无比信服。因为我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就屡次遭遇到女儿内在的力量和我施加的外部力量的“争夺战”,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我对她艺术课程学习的安排和她个人兴趣倾向之间的冲突。在她五岁那年,我同时让她进入了电子琴班和民舞班,因为她的年龄小,我以为我可以安排她的未来,教育起来也会容易的多,就忽视了她爱好画画这个特点(其实也是因为我们的小城里艺术班刚刚兴起,担心跟不到好的绘画老师,反而把她耽误了,不如让她在画画上自由发展)。可是因为她不喜欢弹琴,于是每天的练习就成了我和她的“斗智斗勇”,她在我的监管下勉强学习了一年半,就再也不愿学了,并开始向我要求把弹琴改为画画,并保证会好好练习画画。最后还是我听从了她。等到看到这此书,我终于明白我原来那种企图塑造女儿的教育方法有多么不科学。

这只是《爱和自由》一书让我得到的一个印证。更多的真知灼见让我在阅读中连连赞叹,写下了如下的批注:

无限的精神不需要有限的意识去告诉它怎么做。每个孩子都是“自我之神殿”的主人,有神行存在于他的生命之中。承认由孩子成长的“上帝”变作“仆人”,就是真正懂得了教育。

儿童有内在的观察和感觉,成人要及时抓住这些感觉来进行教育。

要关注儿童的内在心理变化,及时帮助孩子解开他未提出的“心结”问题,这样才会使他健康成长。

儿童自己就是一个蕴含无穷能量的小世界,成人能做的,只是引导他成为自己而已。

正是由于自我的选择,才有了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就决定了外部世界的状态。所以,内在感觉最重要。

“儿童的理想”(蒙台梭利语)也可以说是自我发展的一些不为人知的自然法则。

(心智的发展需要时间)这一点我也有同感,儿童的发展的确是内部形成的,有时会快,有时会慢。

(教学必须严格遵照最大限度地减少教育者的积极干预的原则)这恰遇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相反,然而绝对是科学的。

(爱的问题是儿童各方面成长的一个背景,好比植物有土壤一样,爱就是儿童成长的营养,然而对一个内心根本就不具备爱的能力的成人来说,如何给孩子爱?我认为这是一个成人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真的有这样心理年龄不成熟的家长,我一想到这一点就为很多不能得到父母宽容、容纳和理解的孩子难过。我们的家长中有多少这样的人!

(因为我们的童年大都成长得不好,那些不好的东西已经作为潜意识积淀在我们身上,我们也在用这些东西对待孩子)独立分为生命的独立、心理的独立和精神的独立。我们很多成年人都发展得不完善。我们的不完善又影响到了孩子,真是无意之过!

(在生活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很难容忍孩子自由,让孩子有一个自我调解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自由、快乐地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成人嫌麻烦,很简单,一个像木偶一样听话的孩子对成人来说是非常简单的,可对一个自由中的孩子我们要付出大量的工作、精力和时间。)确实令人吃惊的发现,我们成人都在不由自主地控制孩子,限制孩子的自由。

(儿童对事物有一种“坚定地追求完美”的审美观。)真的是这样吗?我以前也是认为孩子要整个的东西是贪心的表现,怎么会与审美有关?这涉及到儿童发展得关键期,审美观此时正发展,而节俭观尚未产生。

(顺从三阶段;有时顺从,有时不顺从;不再因缺乏控制而导致障碍;渴望顺从。在小学里,很多孩子好动、爱说话,老师不断地告诉他们,上课不要说话,这些孩子不能做到,老师就惩罚这个孩子:“给我站起来!”过一会儿,他还是说话,他站着说话。这个孩子没有能力控制自己,因为他自己说了不算,他所想的同他的行为分裂着,无法合一。那时因为咋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意志收到了极大伤害,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丧失了。)如果小穴里儿童成为了这个样子,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挽救孩子?显然,去延续蒙氏方法不现实。那么有好办法吗?(蒙氏的纠正办法是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甚至可以离开教室做自己想做的事,直到孩子自我调适好为止。)这是我今后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

这仅仅是我从中撷取的一些极具指导性的理论,还有更多的内容不能一一备述。总之,《爱和自由》一书的教育价值必将在今后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并改变千万个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观,也必将会改变千万个孩子的人生。

让孩子变成自己成长的“上帝”吧,老师和父母只要顺应他们的自然发展就行了,相信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更独立,更有作为!

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一段视频,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读后感写作要点:

1、要弄懂原作:"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2、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3、要抓住重点: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4、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千万不可有假大空的嫌疑。

最近更新的读后感内容:
推广链接:
读后感地图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