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大纲》,现代杨贤江著。一九二九年十二月撰成,翌年二月由上海南强书局作为「新兴社会科学丛书」出版,同年九月再版。一九三六年曾被列为禁书,一九三七年三月发行第三版。一九六一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出版。一九八二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将此书的删节本收入《杨贤江教育文集》。

  杨贤江(一八九五——一九三一),字英父(或英夫),笔名李浩吾、叶公朴等。浙江餘姚(今属慈溪市)人。一九一七年毕业於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一九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任南京分会书记。一九二一年起受聘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学生杂志》编辑。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等职。先后在上海大学、上大附中等校执教,并兼任浙江春暉中学教务主任。一九二五年参与发起组织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一九二六年十月至一九二七年三月,参加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第三次工人起义胜利后,被选为上海临时市政府委员。「四·一二」事变后,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革命军日报》总编辑。同年十月流亡日本,担任中国留日学生中共特别支部负责人,并从事研究和翻译工作。一九二九年五月回国,曾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等。主要著作尚有:《教育史ABC》、译著《家庭、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等。后人编有《杨贤江教育文集》(一九八二年教育科学出版社)、《青年修养与青年教育》(一九八二年天津人民出版社)。生平事迹见《杨贤江纪念集》(一九八五年商务印书馆)、金立人和贺世友《杨贤江传记》(一九九〇年江苏教育出版社)等。

  《新教育大纲》,是杨贤江受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委派而撰写的一本属於教育概论性质的书,是其最主要的教育名著,集中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也是我国第一本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比较系统地阐述教育理论的著作。作者在《序言》中明确指出,「该书以青年为阅读对象」,「特别是拿有志於教育战綫的青年斗士为目标」。目的是为了向他们「解释教育的本质,説明教育的作用,并闢除对教育的迷信,纠正对教育的误解」。全书除序言和绪论外,共分三章十六节。

  第一章,教育的本质。这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共分四节。第一节,教育是什麼。作者根据唯物史观,明确写道「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是以社会的经济结构为基础的」。同时又认为,教育与法制、宗教、道德、艺术、哲学等等上层建筑有区别,它不像别的精神生产各有各的内容,而是以其他的各项精神生产的内容为内容。所以,教育不仅受制於经济及政治,同时也受制於其他各项精神生产。第二节,教育的本质及其变质。作者指出,教育从本质上来説,它是为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是全社会的统一的。然而,自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成阶级以后,教育便成了阶级的教育。阶级社会的教育具有五大特徵:一是教育与劳动分家;二是教育权跟着所有权走;三是专为支配阶级的利益;四是两重教育权的存在及对抗;五是男女教育的不平等。上述现象,在原始社会,即无阶级社会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它们仅是教育的变质。第三节,批判几种对教育的曲解。第四节,教育的效能。作者在这两节中,先是针对当时「最流行即最被人迷信」的曲解教育的四种观点,即教育神圣説,教育清高説,教育中正説,教育独立説,一一作了分析批判。接着,又着重批驳了三种错误的教育效能观,这就是教育万能説,教育救国论,先教育后革命説。

  第二章,教育的进化。共分四节,依次叙述了原始共产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在第五节「原始共产社会的教育」中,作者分析了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指出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徵是:「无阶级性,无尊重私产、拥护支配权的内容,教育与劳动不分,是每个人,无论男女,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在第六节「封建社会的教育」中,作者以欧洲和中国为代表,对封建社会的教育作了分析。指出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武士教育、大学教育和市民教育,其实质「是阶级性的教育,不是全人类社会的教育」。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注重道德,教育目的在於「养成官僚和豪绅——所谓“士大夫”,以帮助封建阶级去实行剥削,维持秩序」。关於资本主义社会教育,作者指出,它确实比中世纪教育新颖、进步,然而资本主义社会教育也并不是代表全社会全人类的利益,而是代表某种特殊阶级的利益。他批驳了所谓「新教育」的五个特徵的虚伪性,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两大特徵,即独佔化与商品化。在第八节「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中,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共产党宣言》和《哥达纲领批判》中有关教育问题的论述,认为主张「教育与劳动的结合」、「对一切儿童施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与国民小学一起还有技术专科学校(理论的和实习的)」等,是马克思的一贯思想。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整个实现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必然有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的教育虽然与资本主义社会教育一样,也是阶级的,但它同资本主义教育又有本质的区别:一是教育权跟政权一样,不在资本家手中,而在无产阶级手中;二是以养成无产阶级的忠实斗士,并且由此以准备将来的无产阶级社会为目的;三是公然宣称教育为阶级的政治的。

  第三章,教育的概观。共分八节:第九节,「教育与经济」;第十节,「教育与政治」。作者在这两节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地阐述了教育与经济、政治之间的辩证关係。他説:「教育这种上层建筑自是依据经济基础以成形,且跟随经济发展以变迁的。」同时,教育同上层建筑的其他意识形态一样,「对於社会的经济结构也有影响的作用」。如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产业教育的发达,固然是机器大工业生产带来的成果,但同时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关於教育与政治的关係,作者指出,政治本身也属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样要受制於经济。不过,教育与政治相比,教育是较为第二义的,较为派生的。因此,教育「不仅由经济所决定,也由政治所决定」。然而教育对政治,对革命也有影响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教育也有率先领导或者促进的功用」。这种「功用」具体表现为:在革命过程中,教育是革命的武器之一;在获得政权之后,教育又承担起教导民众、训练民众的责任,起着「保卫政权并促进政权」的重要作用。《新教育大纲》中关於教育与经济、政治相互关係的论述,是以前「未经中国人道过的新説」。杨贤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比较系统地阐明教育与经济、政治之间辩证关係的教育理论家。第十一节,教师。在这一节中,作者明确指出,教师是「工银劳动者」,「属於被支配阶级」。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次对教师的阶级地位作出了科学的论断。并且认为,在变革社会的斗争中,教师担负着使自己成为革命的教育工作者,以及指导学生和民众去从事革命的重大政治使命;为了完成肩负的重任,教师必须组织起来,结成团体。上述关於教师问题的论述,是在当时其他教育书籍中难以找到的「新的见地」。第十二节,学生。与一般的教育理论著作不同,作者站在政治的立场上,分析了当时中国学生所而临的问题,以及学生运动的状况,指明了今后学生运动的任务。第十三至十六节,分别介绍了「劳动阶级的教育运动」、「教育劳动者的国际组织」、「美国的教育」和「苏联的教育」。

  《新教育大纲》系统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建立中国无产阶级教育理论打下了第一块基石,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於《新教育大纲》的研究,主要有潘懋元等《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孙培青、郑登云编《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等。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雅言 [ https://www.fantiz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fantiz5.com/blog/post/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