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大纲》,现代吴俊升著。一九三五年一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共二二四页。係师范教育丛书之一。

  吴俊升(一九〇一——),江苏如皋人。毕业於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获东南大学教育学士后,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攻读教育和哲学,获得博士学位。一九三〇年在巴黎时曾见到杜威,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九三一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后又任中央大学、香港新亚书院、珠海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和臺湾师范学院等院校教授、院长、校长。还担任过正中书局总编辑、国民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等职。致力於教育学术研究,是中国最早研究教育哲学的学者之一,也是国际知名的杜威教育哲学研究的专家之一。名著有《教育哲学大纲》、《德育原理》、《杜威教育原理》(法文)、《教育论丛》、《教育与文化论文选集》等。译有法国拉兰德的《实践道德述要》、杜威的《自由与文化》等。

  《教育哲学大纲》分两编七章,附有英文参考书要目(一二一本)。「自序」中指出:「这本书乃是著者近三年来在北京大学担任教育哲学一科的讲稿。」又説,撰写出版这本书的目的,一是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便利,二是为打破当时中国的教育哲学领域的沉寂空气。在成书过程中,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曾经阅过该书原稿并作序。中央政治学校孟宪承教授和北京大学汤用彤教授也对作者给予了帮助,或赐函指正,或阅过原稿。

  第一编绪论,共三章。主要论述教育哲学的性质、歷史发展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哲学的对象及其性质。认为哲学的歷史表明: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知与行的问题。从知与行的问题研究中,逐渐分化而成各种独立的科学。现代关於哲学的三种概念:一是「传统的观念」。认为哲学和科学的研究对象虽然相同,但是范围的广狭和程度的深浅各不相同。科学只是各就其自己的范围发现定律,解释现象,而不能窥其全体;而哲学却是综合各种特殊科学的知识,从宇宙人生的全体来考察。哲学的功能,在於从较高的境界总括知识的全体,在於探索现象的根本原因和原则。二是「实证主义者关於哲学的概念」。认为各种科学虽然是分立的,但是彼此并不相隔絶。各种科学从其联带的关係方面探求,自然而然地逐渐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成为唯一的「科学」。这唯一的「科学」,也可以称为哲学,即孔德所称的「实证哲学」。三是「哲学的第三种概念」。既对传统哲学的卖弄玄虚和不切合人生实际表示不满,又不同意实证主义一味抹煞哲学,否认哲学的存在。最后,作者提出的结论是:「实证主义并没有把哲学批倒,实证的科学也不能代替哲学;哲学的对象始终还是康德所提出的两个问题:“我们能知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行?”」

  第二章哲学与教育的关係。认为教育哲学能否成立,是以哲学与教育有无关係为先决问题的。从对哲学与教育的关係的歷史考察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哲学和教育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係:最初哲学的发生,乃是起源於教育上的需要;各个时代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是当时主要哲学思潮的反映并随之而变迁;哲学家大都同时是教育学家。究其原因:首先是哲学有赖於教育。哲学不仅依赖教育完成它的使命,而且还要靠教育的实施来判明它的价值。教育乃是哲学的试金石。其次是教育有赖於哲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与哲学研究的知与行的价值判断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係。教育的全部歷程无一部分不与哲学有关。因此,哲学与教育的关係是:从哲学方面説,哲学应该恢復原先的使命,注意社会人生的现实问题,提出适当的理想,并提供教育的普通原则。从教育方面説,教育应该随时从哲学的观点来批评它的目的和方法。

  第三章教育哲学的意义及其研究法。指出儘管各家对「教育哲学」一词的看法不一,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性,即所有的教育哲学均在於明确哲学和教育的密切关係,探讨教育所根据的哲学的根本原则。因此,「教育哲学的发生,由於教育与哲学关係的确认;其目的在於探究教育所根据的哲学的根本原则,并批评此等原则在教育的理论和实施上所产生的影响」。教育哲学乃是一种应用哲学,把哲学的基本原则应用到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非任何教育科学所能替代。在教育哲学的研究上,应该採用歷史的、比较的和批判的方法。具体来讲,研究教育哲学,不应囿於一家一派的学説,而应就各家各派的学説,依据其歷史的发展进行比较的研究,然后再根据它们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所产生的结果加以批判。

  第二编教育哲学的根本问题,共四章。主要论述教育哲学的根本问题。以心灵论、知识论、道德哲学、社会哲学各个主要问题为纲,以各派哲学的解答为目,进而详述其对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心灵论与教育。认为心灵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心灵学説上有四个学派:一是「心灵实体説」。它把心灵看做是异於物质的一个实体。因其作用的不同,具有各种能力,可分为记忆力、想象力、判断力、理解力等。这种概念,直接为机能心理学的基础,间接为形式训练説的来源。它在课程方面的影响,即是不注重教材的实用性,而注重其训练性。二是「心理状态説」。它把我们所意识的种种心理作用看做是心灵的本体,心灵是我们自觉的内心生活的种种状态。把心灵看做心理状态的最有名和最有影响的学説是观念联合论或心理原子论。它在教育上的影响是注意课程内容的选择,重视课程的排列和提示方法的步骤。三是「唯物主义的心灵论」。它认为,除了物质以外,别无他物;我们所意识的一切心理的程序,只是物质的功能。这种学説促使教育观念的根本改变,使教育学注意教育的生理基础。四是「试验主义的心灵论」。一方面它从生物学的考察入手,把意识看做适应环境的一种工具;另一方面它承认思想的特殊性,没有把它完全归结为机械的反射作用,更没有把它化为完全的物理化学的现象。它对教育的重要影响是教育的意义的变化,注重经验的自动性,重新建立道德责任的观念和恢復道德教育的意义。

  第五章知识论与教育。指出无论我们对於教育的概念是如何的,在教育歷程中,灌输知识总是佔据重要的地位。在知识论上有四个学派:一是理性主义的知识论。认为单靠经验不能获得知识,主张心灵对於知识的构成并非是被动的吸收,而是主动的摄取。它对教育的重要影响是,在教育价值方面重视文雅教育而轻视劳动教育,重视理智学科而轻视实用学科,偏重理智训练而忽略实际生活。二是经验主义的知识论。主张从感官接受外界的印象,始可构成知识。它把知识看做完全是经验的产物,因而看重教育的效能。它对於教育最大的影响,乃是注重感觉经验,注重直观教学,注重实际的教材,注重教学方法的革新。三是试验主义的知识论。它认为知识乃成为行动的工具,知识不是一种冥索而是一种行动。它在教育上的重要影响是,不以现成的教材为起点,而以儿童经验中的活动为起点;主张在行动中求得知识,知识亦依赖於行动而完成;使学校生活与儿童的实际生活合而为一。在知识论方面,它调和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四是社会学派的知识论。它认为个人知识的范畴,非先天所赋予的,也非个人经验所获,乃係社会生活状况所决定的。它发现了知识和教育的一个新的方面,即社会的方面,指出离开社会生活便无所谓个人的人格。发展个人的人格,正应以社会的科学和道德为依据。

  第六章道德哲学与教育。认为道德问题和教育的关係十分密切,发展德性应是教育目的之一。道德哲学上有三个有代表性的学派:一是「快乐主义」。它对於行为的善恶判断,重结果而轻动机;主张善即是快乐,恶即是痛苦;主张善恶的思辨,完全以苦乐的经验为依据。它在教育上的影响是,由於它以求快乐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因此主张教育的理想应是帮助个人实现快乐的生活和幸福的生活;同时,为教育价值的判断确立了一个明确的功用标准:能增进快乐或福利。二是「康德的道德学説」。它认为,只有意志有善恶之分,行为的结果与道德无关;道德知识与后天的经验无关。关於道德权威问题,不主张用外力强制,而欲诉之於理性的絶对命令。它在教育上的影响,提倡最初的起点是使儿童服从规律;以规律限止行动是养成儿童品格的基础;训练意志比养成习惯更为重要。三是「杜威的道德学説」。在道德学説方面,它调和了快乐主义和康德的学説。它认为,一个完全的道德行为应该兼重内外各种要素,应该综合行为的内外两方面的因素。价值判断决定应做的行动;价值并非先前已成的事实,而是将来的行动所应该发生的事实。它在教育上的影响,提倡教育的问题在於发现那些本能的力量并加以利用,使其经过相当的改造而成为道德的习惯。要陶冶道德的智慧,应该安排各种活动,使这些活动能吸引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并包涵各种实际的行为问题,使儿童自己作出道德的判断。最后作者指出,道德教育的最理想方案,应该是把快乐主义、康德的道德説和杜威的道德学説结合起来。

  第七章社会哲学与教育。认为社会哲学的问题和教育也有着密切的关係。社会哲学的派别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是「个人主义」。认为社会乃由个人组织而成,个人是原始的,也只有个人是实在的,社会为个人而存在,一切社会的设施应该以个人的幸福为目的。它在教育上的影响是,产生了个人主义的教育学説。它把教育看成是个人的事情,因此,教育的方法便应该一方面尊重儿童的自由,一方面尽量减少社会成训的压迫,使得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二是「社会主义」。认为个人生来即在社会中生活,社会是原始的,社会不仅是个人的总和,而且有它的真实的存在,个人为社会而存在,非社会为个人而存在。它在教育上的影响是,使教育的重心由个人移到社会,从而促使教育的目的、方法和组织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教育理论上表现这种变化的是「社会教育学」的流行和「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主张教育目的应该是社会的,而不应该是个人的;教育的组织和方法也都要社会化;教育不仅是为社会的,还要依赖於社会而施行。最后作者指出,这两个社会哲学派别不过是着重点不同,并非根本不相容,而是彼此相需的。

  《教育哲学大纲》一书的体例,是从哲学问题的派别的叙述,归结到教育的应用。通过对各派哲学及其教育涵义的分析和评述,旨在把哲学与教育的关係整理出一个有机的系统,使读者明瞭一切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哲学基础,为教育界有志於研究教育哲学的人拨点门径。因此,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教授在为本书作的序中明确指出:此书「先将哲学问题加以讨论,使读者先知哲学之性质和派别,然后讨论教育哲学。识源别流,条理分明,实为有志研究教育哲学者不可不读之书。」又指出:此书「思想的清楚,文字的畅达,传述的忠实,实为近年来出版界不可多得之书。」总之,在旧中国的教育哲学著作中,《教育哲学大纲》是一本具有独立见解且论述清晰的书,不仅在体系上比较完整,而且在内容上比较充实。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雅言 [ https://www.fantiz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fantiz5.com/blog/post/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