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一册。廖世承著。一九二四年商务印书馆初版,列入师范丛书。一九三二年商务印书馆「实遭国难」(注:日本炮轰上海),名著被焚,故「将需用较切各书先行復印」,该书在重印之列,一九三二年刊印国难后第一版,只是「图版装帧不能尽如原式」。

  廖世承(一八九二——一九七〇)字茂如,上海嘉定人。一九一二年由南洋公学入北京清华学校。一九一五——一九二一年先后获美国勃朗大学学士、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一九一九年就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称东南大学),任教育科教授兼该校附中主任。在江浙两省开展中学教育和心理测验的编制及测试,先后著《智力测验法》(一九二一)、《测验概要》(一九二五),所编测验称为「廖氏之团体测验」,被广泛应用。二十年代,力主「六三三制」,手草一九二二年新学制方案。一九二四年写《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一书,指出「道尔顿制」不合国情,主张从国情出发,以科学的实验为基础,进行教育改革。一九二七年以后,任光华大学教育系主任、光华附中主任,光华大学副校长。因主持光华附中成绩出色,多次受教育部嘉奖。同时,面向整个中学教育,针对中等教育的实施和改造发表诸多论著。一九三八年,在湖南兰田主持创办国立师范学院,主张敞开校门办学,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歷任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光华大学副校长、华东师大副校长、上海第一师范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学院院长。一生边教学,边研究,是我国早期的中等教育专家。《教育大辞典》卷十、《廖世承教育论著选》有传。

  《中学教育》是中国较早的一部关於中学教育的专著。是廖氏据其在东南大学教育科讲授中学教育的教材总结而成。全书共两编十八章。

  第一编,中学教育原理。包括七章:我国中学教育沿革;各国中学教育的比较;中学和小学的关係;中学和大学的关係;中学的改组问题;初级中学的定义和职能;中学学生。时值「六三三」制推行之际,小学、中学、大学的关係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本书指出,「小学是公民应有的教育,中学教育专养成特殊的人才」;「目前中学教育的问题,在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加增社会作业的效率,和促进社会服务的精神;仅小学教育,尚不能达此目的」。比较中学与大学,认为:「中学应有一种独立精神,不应该视大学的步骤为转移。中学的学生,升学的仅佔一部份,所以不应以升学预备为唯一的宗旨;课程一切也不应完全受大学支配」。基於此,中学教育应注意:「(一)、注意理性,使学生用理智解释过去的经验,为将来立身行事的准则;(二)、中学当採用分科选科制,以适应学生的个性;(三)、中学应注重科学教育,使预备升学的有良好基础,从事职业的有应用的智识;(四)、中学对於天才生,应设法奖励;(五)、中学生身心的发达,也须特别调查研究;(六)、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也为现今讨论中学教育的注意点」(第三、四章)。

  第二编,中学行政及组织。计有十一章内容:中学的行政问题;中学校长;中学课程;中学校的学级编制;科学的考查成绩法;科学的记分法和学业成绩报告;中学教师;中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学自治问题;中学校的职业指导;中学校自行度量的标准。

  本编讨论了中学如何办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择要如下:

  关於中学校长。认为校长与一学校成败关係甚大;强调「中学校长的职务,是一门专门职业,须有专门的学识,专门的职业经验」;「中学校长的职责最重要的是领袖事业。他的成绩不在他本身所做的事,而在监督别人做的事」,校长的主要职责有三:「办事、支配学校社会生活和增进教学法」,三者不能顾此失彼。

  关於课程。「课程代表民族的经验」,其借鉴或创新都要考察「这种课程与我们现时的生活有几多关係,於儿童将来的生活,有几多关係」;科学地改造课程的途径,「一种是根据社会上人们的生活,分析为具体的教育目标,二种是根据先进各国民族经验编制课程,收到进化的实效」。并指出初中课程与高中课程在原则及内容上的区别。

  关於科学的考查成绩法。考试应选择适当的方法,「能够去除现行考试的害处,同时保存他的利益」;比较三种新的考试方法,「认识法和填字法或问答法最为可靠,是非法稍次之」;介绍标准测验,认为其「最大效用,在定一普遍的年龄和年级标准」;介绍T分数,由於「各科的分数价值不等」,「用T分数,各科分数的价值,絶对相等」。

  关於中学的课外活动。「人格的训练,在培养各种良好的习惯,……最好的时期,就在中学校内注意各项课外活动」;其原则有六:「学生自动参与」,「有教育意义」,「与有组织的事业发生关係」,「种类丰富」,「全体学生有同等资格参与」,「师生合作」。

  关於中学的职业指导。中国贫弱之因,「有大部分问题,还在我们一般国民没有相当的事业去做,有用的精力,消耗於无用」,「职业指导的目的,就在於使各人得到一种相当的事业去做」。做好职业指导的方法主要有:(一)课程方面:「增加职业陶冶课程」,如手工、家事等,「教材力图实用」,「利用教授机会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二)训育方面,要「多与学生谈话」、「利用学生课外活动养成职业界所需的特质」、「训育方针兼顾职业训练」;(三)注重调查学生;(四)充分利用演讲参观等方式;(五)加强与家庭、职业界的联络等。

  本书的特点是:

  一、确定中学教育研究的问题范围,结合原理与应用,探讨中学教育问题。本书认为:「原理与具体的设施方法,应该并重。倘使办学的人,对於原理,不能彻底瞭解,他的设施,一定不易上轨道。不过只知原理,不明应用,也是徒然」(序言)。第一编中,分析清末到民初中学教育变迁,指出其发展趋势给中学教育带来的重要课题,作为第二编讨论的范围。第二编的讨论,多是先阐明问题的性质,再列举处理各类问题应注意的方面,并参考以具体的办法。全书的原理与应用讨论相结合,方式灵活,对人启示颇多。

  二、引用西方学术成果,尝试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首先,全书颇多引用西方理论成果,学科涉及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旨在以西学为基石,阐述中学教育新问题。如借鉴弗洛伊德心理学,对中学生性教育做专门讨论,指出(一)「性知识对於中学生的健康、社会生活、法律、道德、教育、知识增进,都有很大影响」;(二)性教育实施的适当程序;(三)「性教育不但要注意“教”,还得注重“育”」,论及「养成高尚理想」、「尊重女子人格」、「增加课外活动」、「提倡审美环境」、「注重生理卫生」等方面的「性育」问题。其次,本书颇重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採用调查、测验、统计等定量方法,每一章都列有国内学校定量研究的结果;全书共引用图二十二张,表格六十六份,散见於书中的数据更不计其数。再次,书中还有作者对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改进。例如,论述科学记分法时,不仅分析了百分记分法、等级记分法、比较记分法、测验单位计分法的利弊,还对后者进行了修订,以便在求得学生比较分数的同时,更精密地分析学生的努力程度。最后,主张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如对於「六三三制」,主张要以实践来检验,对其推行的实效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又如本书在每一章后面都列举了若干研究课题,鼓励教育工作者展开科学的实验与研究。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雅言 [ https://www.fantiz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fantiz5.com/blog/post/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