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转换器 | 成语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之读后感栏目欢迎您!
读后感大全 成语造句 字形查询 异体字 甲骨文 对联 历史地图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2015/11/16 17:36:13

【正文】:《教学机智》读后感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常会提到教育机智一词,那什么是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指的是那种能使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细心的技能。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学生在变,教师在变,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换言之,教师不断地面临挑战,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中表现出积极的状态。正是这种在普通事件当中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和将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换使之具有教育意义的能力才使得教学的机制得以实现。教学的机智总会对学生的本性有所触及,这一点确实是每一位教师的愿望。然而这一机智到底体现在哪儿呢?我认为教育机智主要体现在与学生相处时的关心取向上。它表现为克制、对学生的经历坦诚以待、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情境中充满自信等。在这里,我想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谈谈自己一点浅薄的看法。

所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指把学生看做主体,而不要简单地看做客体。因为我们教育的对象具有住客体双重性。我们的教育劳动是以人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但这一对象与其他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对象不同,他是一个有意识的、有思想的、有主动性的人。人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选择的,这与消极地接受劳动者的任意加工有本质的不同。广大青少年学生既是作为教师的劳动对象(即客体)而出现的,又是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而出现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要受自己意识的支配。就个别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活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教师的劳动“加工”过程,必然要包括教与学两种浑然一体的活动。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是作为主体的主动的一方,接受不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操有某种“主动权”。

教师劳动对象的主体性,还反映在劳动过程中的反作用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体以其知识、思想品质作用于学生,那么学生作为客体,也随时以其思想、感情、见解、态度等,影响乃至改变着教师和教师的劳动。只有当教师的教育引起学生积极、肯定的反应时,教师的要求才具有积极的价值和作用。否则,学生将以另一种消极的“积极性”来抵制教师的影响。可见,教师劳动的效果、成效,不只是取决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努力和能力。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为什么我们在工科大学研究物质的反作用,在师范大学开始教育人时却不研究人的反作用。他的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教育劳动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作为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要简单地把他们看作客体。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站在学生身边,帮助学生认识要跨过去的地方,为他们寻找有效地方式帮助他们顺利走到另一边来,走到这个另外的世界中来。从而及时提高调动他们的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尊重他们的主体性,使之增强意识、提高责任感和理解力,以便更好地茁壮成长。

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一段视频,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读后感写作要点:

1、要弄懂原作:"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2、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3、要抓住重点: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4、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千万不可有假大空的嫌疑。

最近更新的读后感内容:
推广链接:
读后感地图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