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文化 >

清王国维著《观堂集林》一书的介绍

时间:2015-02-16 09:59 分类:社会文化 阅读次数:

  《观堂集林》,清王国维著。成书於一九二一年。有一九二一年乌程蒋氏初刊本,共二十卷;一九二七年罗振玉刊《海寧王忠慤公遗书》本,共二十四卷;一九四〇年商务印书馆刊《海寧王静安先生遗书》本,共二十四卷;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刊本,共四册二十二卷,附别集二卷。以上刊本,编次和内容不尽一致,而文字校勘以中华书局本为最善。

  作者生平事跡见“流沙坠简”条。

  本书是王国维关於古代史料、古器物、文字学、音韵学的重要论文的合集,全书各卷的主要内容如下:卷一,“艺林一”,是对於《尚书》、《诗经》中某些词句和史实的考证。收有《洛誥解》、《周书顾命考》等十篇书信和论文。

  卷二,“艺林二”,是对於古代成语的论述和古代音乐、舞蹈的考证。收有《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释乐次》、《说勺舞象舞》等九篇书信和论文。

  卷三,“艺林三”,是关於古代宫室、玉器、礼器的考证。收有《明堂庙寝通考》、《説觥》、《説珏朋》等十篇论文。

  卷四,“艺林四”,是关於古代经典和官制的考证。收有《汉魏博士考》等三篇序跋和论文。

  卷五,“艺林五”,是关於《尔雅》、《方言》等古书的释例和考证。收有《尔雅草木虫鱼鸟兽名释例》、《书郭璞方言后》等九篇论文。

  卷六“艺林六”,是关於甲骨文、金文的考释。收有《释史》、《释天》、《释旬》等二十篇论文和序跋。

  卷七,“艺林七”,是关於古代六国文字的考证。收有《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等九篇论文。

  卷八,“艺林八”,是关於古音、古韵书的考证和今人韵学著作的评述。收有《五声说》、《唐诸家切韵考》等十七篇论文和序跋。

  卷九,“史林一”,卷十,“史林二”,是关於上古侯王、制度的考证。收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等三篇论文。

  卷十一,“史林三”,是关於汉司马迁的年谱。收有《太史公行年考》一篇论文。

  卷十二,“史林四”,是关於上古地理的考证。收有《秦都邑考》、《宋刊水经注残本跋》等十九篇论文和序跋。

  卷十三,“史林五”,卷十四,“史林六”,是关於上古西北少数民族的考证。收有《鬼方昆夷玀狁考》、《韃靼考》等九篇论文。

  卷十五,“史林七”,卷十六,“史林八”,是关於蒙古史料和蒙古语词的考证。收有《萌古考》、《蒙古札记》等十篇论文和序跋。

  卷十七,“史林九”,是关於西域出土的汉唐古简的考证。收有《流沙坠简序》等七篇序跋。

  卷十八,“史林十”,卷十九,“史林十一”,是关於古代鐘鼎彝器、封泥、璽印、量器等的考证。收有《商三句兵跋》、《匈奴相邦印跋》等三十三篇序跋。

  卷二十,“史林十二”,是关於古代石经、碑刻等的考证。收有《魏石经考》、《九姓回鶻可汗碑跋》等十三篇论文和跋文。

  卷二十一,“史林十三”,是关於唐宋以来古籍、医棋、小说、经卷等的考证。收有《唐写本残职官书跋》等二十七篇序跋。

  卷二十二,“史林十四”,是关於匈奴服饰及其传入中原的考证。收有《胡服考》一篇论文。

  别集卷一,收录语言文字、史料方面的考证文章共十七篇;卷二,收录鐘鼎、瓦当、石鼓、碑铭等的考证文章共四十八篇。

  《观堂集林》在学术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和多方面的,正如著名学者梁启超所说:“几乎篇篇都有新发明。”(王静安先生墓前悼词)而此书在语言文字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成功地释读了大量古文字,极大地推动了甲骨文、金文的研究。王国维《殷虚文字类编序》曾云:“书契文字之学自孙比部而罗参事而余,所得发明者不过十之二三。”其实这十之二三数百字的释读,大部分是罗振玉和王国维所为。从本书来看,王氏释读古文字的方法是:(一)运用古音通假的理论。如《齐子仲姜鎛》“保兄弟”的“”字,吴大澂谓即《诗经》“眉寿保鲁”之“鲁”,罗振玉同。王氏《鬼方昆夷狁考》根据上古“鱼”、“吾”同音,指出“保兄弟”即“保吾兄弟”。(二)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字形演变规律。如一九二三年河南郑州出土的铜器铭文“王子晏次之卢”,王氏《王子婴次卢跋》根据汉字从一贝与从二贝,意义无别,确认“”即“婴”,“婴次”就是楚公子婴齐。(三)根据语句、辞例的对勘。如王氏《释物》根据卜辞“贞后祖乙古十牛”、“贞后祖乙古物”,认为“物”乃杂色牛之名,以后才用於杂帛。(四)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的史实。如王氏《释》根据《礼记·檀弓上》孟虎为滕伯文之叔,认为孟虎亦为滕国人,由此推论《虎敦》之“虎”即滕孟虎。

  二、在大量掌握古文字资料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了传统的文字学理论。其发明主要有:(一)自刘向、班固、许慎以来,都以为《史篇》的“”为人名,王氏《史籀篇疏证序》认为“”非人名,而是诵读之义,首句“大史籀书”就是太史读书,后人因取其中二字为篇名。(二)王氏《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提出,殷周文字到战国时分为两支,秦国使用籀文,以后发展为大篆、小篆、隶书,今文经用之;东方六国使用古文,古文经用之。(三)王氏《释天》根据卜辞“天”为人之象形,卜辞和金文又有在“天”上加一横者,此为指事,而篆书从一从大,则为会意,提出“文字因其作法之不同,而所属之六书亦异”这一重要观点。(四)王氏《科斗文字说》提出科斗文原是周代古文,以其形似科斗故名。而魏晋以后凡异於通行的隶书的文字,如篆文等,均谓之科斗文。(五)王氏《桐乡徐氏印谱序》和《齐鲁封泥集存序》提出兵器、陶器、璽印、货币、封泥、瓦当等古代文物上的文字为今日研究战国时代六国文字的唯一材料,其重要性实与甲骨金文相同。

  三、根据新发现的唐写本韵书残卷等资料。对中古韵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整理和研究。其主要工作有:(一)《书巴黎国民图书馆所藏唐写本切韵后》确认敦煌出土的唐写本《切韵》第一种为陆法言原书,第二种和第三种均为长孙訥言笺注本,并考证其异同。(二)《李舟切韵考》提出中古韵书分为两大系列,隋陆法言《切韵》、唐孙偭《唐韵》、五代徐鍇《说文解字篆韵谱》、宋夏英公《古文四声韵》等为一系,其特点是覃、谈韵在阳、唐韵之前,蒸、登韵在盐、添韵之后,泰在霽前,入声韵不与平上去三声韵次序相配;唐李舟《切韵》、五代徐鉉《改定说文解字篆韵谱》、宋陈彭年《广韵》等为一系,其特点是收m、n、ng的韵部分别以类相从,入声韵和平上去三声韵次序相配。并由此证明李舟在音韵学史上的功绩。(三)《天宝韵英陈廷坚韵英张戩考声切韵武玄之韵詮分部考》提出唐代有记录当时方言的韵书,如张戩《考声切韵》、唐玄宗《韵英》和陈廷坚《韵英》都是秦音韵书,并考证各家分部。(四)《书金王文郁新刊韵略张天锡草书韵会后》确认一百零六韵的平水韵并不始於刘渊《新刊礼部韵略》,在刘书之前已有金王文郁的《平水新刊韵略》、金张天鍚的《草书韵会》,都分一百零六韵。

  四、对於古代词义进行了大量的考证,成功地阐明了古代文献资料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其採用的具体方法是:(一)利用“以声音通训詁”的方法,尤其是利用词语的双声关係来解释词义,探明词源。如王氏《肃霜涤场说》根据古籍马有“肃爽马”,雁有“肃爽雁”,水有“瀟湘水”等,认为《诗经》“九月肃霜”当是天气高清之义;又根据古籍中清肃广大之义有“涤荡”、“条畅”、“条鬯”、“俶儻”、“倜儻”、“佚宕”等多种形式,认为《诗经》“十月涤场”当是肃清之义。(二)根据古书上下文和辞例,推断古代词义。如王氏《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集古籍中“如何不淑”、“子之不淑”、“遇人之不淑”等例,推断“不淑”为古代遭际不幸之成语。(三)根据古代或地下发掘的实物,确定古代词义。如王氏《说环玦》以罗振玉所藏古玉为据,确认上古之玉环乃由三玉片串连而成,“环”的本义是“完”(完整,完全),后世才以一玉片製成。

  五、发凡举例,阐明古代语文著作的内容、体例和价值。如王氏《尔雅草木虫鱼乌兽名释例》指出草木虫鱼鸟兽之俗名多取雅名,而以其特徵区别之,有以產地区别者,稻之为“山”篇“河”、为“海”为“泽”等有以形状区别者,大者称之为“王”、为“牛”、为“马』,小者称之为“叔”、为“女”、为“羊』等,有以顏色区别者,称之为“白”、为“赤”、为“黑”等,有以滋味区别者,称之为“苦”、为“酸”等,有以果实区别者,有实者称之为“母”,无实者称之为“牡”,等等。又如王氏《书尔雅郭注后》指出,汉人注经,不独以汉制说古制,且以今语说古语,“凡云今谓厶《某》为厶者,上厶其义,下厶其音也,其音如此,其字未必如此”。经王氏如此发凡皋例,读者再遇见“羊枣”、“马兰”等词语,应能知晓其义;而读到《周褸》“司爟”注“今燕俗名汤热为观”时,也必能知道“观”为燕地某字之音,“汤热”是其义。

  由此可见,《观堂集林》在语言文字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方法是先进的。同时,从此书也可以发现作者在语言文字研究中有两个特点, 一是十分重视地下发掘出来的古代实物,如甲骨、鐘鼎、简牘、兵符、璽印、封泥、石经等,认为这是考证古史的最可靠的材料,这舆当时某些学者不信甲骨,纯粹从古书到古书的态度是鲜明的对照。二是把音韵、文字、训詁之学舆歷史、地理、天文、音乐等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汉学其他各科的锐利武器。他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不仅考证出了殷王世系,开创了甲骨文断代研究之端绪,而且证明了《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基本上是可靠的,给予当时的疑古风气以重大的打击。正如郭沫若所说:王国维的知识產品,“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观堂集林》在释读古文字、论述古音韵时,也间有失误。如其《释牡》一文信从孔子“推十合一为士”之说,认为“牡”从士声,兼会意,盖“牡”表雄性,“士”表男子,而“牝”从匕,“匕者,比

  文 字 四一七也,比於牡也”。其实“牡”和“牝”在甲骨文中分别从雄性生殖器和雌性生殖器,他的“推十合一”和“比於牡”用后代的伦理思想去傅会古文字,自然是不妥的。又如他的《五声说》认为上古阳声自为一类,有平而无上去入,阴声有平上去入四类,合为五声。其实阳声韵之平与阴声韵之平当同为平声,如此上古仍为四聋,王氏误甚。据说他晚年准备修改此说,但未能见诸文字。

  研究本书的著作有戴家祥等《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华东师大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清王国维著《观堂集林》一书的介绍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