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明罗钦顺著《困知记》一书的历史介绍

时间:2015-09-05 08:03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困知记》,六卷,附录一。明罗钦顺著。各卷先后成于嘉靖七年(一五二八)至嘉靖二十五年间。全书著成前已有嘉靖十六年郑宗古刻本及自刻本等行世。嘉靖二十五年最后一个自刻本问世,包括卷上下、续卷上下、三续、四续共六卷,附录一卷。此后主要版本有:明隆庆四年(一五〇七)周弘祖刻本,万曆二十年(一五九二)李桢重校本,天啓三年(一六二三)罗珽仕刻本,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钞本,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吴荣祖刻本,光绪四年(一八七九》罗应旒刻本等。

  罗钦顺(一四六五——一五四七),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属江西)人。生于其父浙江青田教职任上。初试郡邑,连叨首选。弘治五年(一四九二)以江西乡试第一名荐京,次年以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升南京国子监司业,视监规废弛,生员放逸,遇拨历则起纷争,遂决心:「放心宜收,非管摄之严不可;争风宜息,非积考之精、予夺之公不可。」(《整庵履历记》)整顿甚力,始而怒谤交集,继而六馆肃如。并热心奖掖后进,其中有湛若水、严嵩等人。因触犯宦官刘瑾,夺职爲民。刘瑾被诛后复职,升南京太常少卿。时两京国子监缺祭酒,曾作爲候选人被荐。复升南京吏部右侍郎兼摄南京工部事,又入爲吏部左侍郎摄尚书事。迁南京吏部尚书,后坚辞礼部尚书、吏部尚书任,请致仕。里居二十馀年,足不入城市,潜心格物致知、穷理尽性之学。其学初由释氏入,返而鑽研儒家圣贤之书,年几四十,慨然有志于道,既觉释氏之非,乃力排之。当时王守仁以心学立教,士人翕然师之,特与之书信往来,深斥王学「致良知」之説有见于心,无见于性,无异禅学。年近八旬,在家乡创桃冈书院。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庄。著作另有《整庵存稿》二十卷,《整庵续稿》十三卷。《明史》卷二八二有传,并有《罗整庵自志》、《整庵履历记》等传记资料多种。

  《困知记》是罗钦顺穷一生探究之力而于晚年历时二十馀年陆续写作刻印而成。自以爲一生以「正道、正学」爲世之所尊,而弘治以来,心学盛行,士习痿靡,因此有责任爲士人表率,「风化所系,诚非浅小」。故自述云:「平生于性命之理,尝切究心,而未遑卒业。于是谢絶尘绊,静坐山阁,风雨晦冥,不忘所事。乃著《困知记》,前后凡六卷,并得附录一大卷,所以继续垂微之绪,明斥似是之非,盖无所不用其诚。力之殚矣,心之远矣,亦非有加于分外也。」(《罗整庵自志》)批判陆王心学,以正久已失所之是非,恢复孔孟性命之学之正道,是其撰著之由。全书除书信外,主要以札记、随想形式写成。篇目:卷上八十一章,卷下七十五章,续卷上八十章,续卷下三十三章,三续三十六章,四续三十一章,附录爲论学书信、《太极述》和他人致罗钦顺书信,及序跋、传记。教育主张散见于各卷及附录中的《与王阳明书》、《又与王阳明书》、《答欧阳少司成崇一》等文中。

  从「理只是气之理」的气一元论出发,借助程、朱「理一分殊」的命题,阐发了对人性与教育作用的看法:「盈天地之间者惟万物,人固万物中一物尔。“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人犹物也,我犹人也,其理容有二哉?然形质既具,则其分不能不殊;分殊故各私其身,理一故皆备于我。」(卷上)据此,批评张载、程、朱将人性划分爲「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做法。既然气之理爲一,「气质之性」即「天地之性」,就「不须立天命、气质之两名」(卷上),脱离「气质之性」而高谈「天地之性」。由此引申出:其一,人欲出自本性,是人之生理,《乐记》所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一段义理精粹,要非圣人不能言。……夫人之有欲,固出于天,盖有必然而不容己,且有当然而不可易者。于其所不容己者,而皆合乎当然之则,夫安往而非善乎?」(卷下)人欲既出自天性,就不能「禁」,也无法「去」,而只能「节」,人的「爲善爲恶,繫于有节与无节尔。」(卷上)「节」靠求学、修养、受教。其二,知觉是人性的妙用,「佛氏之所谓性,觉而已矣;其所谓觉,不出乎见闻知觉而已矣。」而王阳明所谓「良知」,也无非「以知觉爲性」(同上)。知觉既是人性的功能,学、问、思、辨、笃行即有所本,「天理」也即可知。其三,「性之理,一而已矣,名其德则有四焉。以其浑然无间也,名之曰仁;以其灿然有条也,名之曰礼;以其截然有止也,名之曰义;以其判然有别也,名之曰智。凡其灿然、截然、判然者,皆出于浑然之中,此仁之所以包四德而爲性之全体也。」(卷上)仁、义、礼、智之于人性,「莫非自然而然」,人之应恪守德教是爲人性的本体属性所决定了的。既然「其分不能不殊」,人性的差别亦客观存在,「均是人也,而道又不尽同。」(卷上)不同表现爲等级——「顾大本之立,非圣人不能;在学者,则不可不勉;若夫百姓,则日用而不知。」(同上)虽不提「性三品」,却也大体同调。据此推导出关于教育权力的主张:「古者,大学之教,非秀民不预。农、贾、罝兔,诚有所能及者。故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附录《答欧阳少司成崇一》)

  批判地继承程、朱格物致知思想,批评王学「良知」学説,在求知问题上提出「有物必有则,故学必先于格物。」(同上)针对王守仁「物者,意之用也」的説法,指出所谓物,「当爲万物无疑。人之有心,固亦是一物,然专以格物爲格此心,则不可。」(附录《答允恕弟》)説明人的求知,当以世间万物爲对象。针对王守仁「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的説法,指出「格物之格,正是通彻无间之意。盖工夫至到则通彻无间,物即我,我即物,浑然一致,虽“合”字亦不必用。」(卷上)説明求知过程是「我」(主体)与「物」(客体)的结合过程。认爲《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治学、做人过程,倡导的是既求之于内,也求之于外,内外相资的过程;程、朱格物之论虽有「不免求之于外」的缺陷,然而王守仁的格物之説「但当反观内省以爲务」,与先圣本意相去更远,照其见解,有诚意、正心的范畴就已足够,何必还须提格物、致知?(附录《与王阳明书》、《又与王阳明书》)基于此,提出求知的完整过程——「格物致知,学之始也;克己复礼,学之终也。」(卷上)或曰:格物、致知、穷理、尽心、知性,而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具体的环节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废一不可。」(同上)具体的措施则是内外相资、知行并进,即读书求知与修养心性相结合。

  既然「《大学》之教,必始于格物,所以开其蔽也。」(卷上)因此主张效法二程「以知识爲先」的教学,强调读经:「世之学者,既不得圣贤以爲之师,始之开发聪明,终之磨砻入细,所赖者经书而已。」(附录《答欧阳少司成崇一》)经书是后人把握前圣思想的唯一途径,也是发展人智慧完善人德性的利器,《诗》、《书》、《礼》、《易》、《春秋》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就都须仔细研读。关于读书、爲学,提出如下原则:其一,博而反约。应如孟子所言「博学详説」,「以反説约」,可谓善学。相反,「苟学之不博,説之不详,而蔽其见于方寸之间,虽欲不差,弗可得已!」(卷上)其二,学贵思索。认爲「孟子吃紧爲人处,不出乎“思”之一言。」(卷下)人的学习,其特徵是有思,而「性之理」也唯有靠思得之。「苟学而不思,此理终无由而得。」(同上)其三,学忌牵强。由于年代久远,编简错乱,字划差讹,难免带来理解经书的障碍。因此,「凡经书文义,有解説不通处,只宜阙之。」(卷上)决不可多方牵补,强解求通。其四,学贵求实。六经皆崇实,「无一字无着落」。人们学习固须有创见,但切忌「以新奇相尚」,而以子虚乌有立论(四续)。其五,学求致用。批评佛学空疏,不足以经世;而援佛入儒,亦是「所得非所用,所用非所得。」(续卷下)人们须求学有用之学,学以致用。

  针对当时「爲治者常患于乏才」的现象,指出:「才固未尝乏也,顾求之未得其方尔。盖必各举所知,然后天下之才毕见于用。」(卷上)批评科举考试制度「惟尚辞华,不复考其实行。其所得者,非无忠厚正直之士,任重致远之才,然而顽嚚鄙薄,荡无绳检者,由之而进,亦不少也。」(三续)固此而乏才。尤其是以文辞试士,助长崇尚浮华的社会风气,使真才难成。据此提出:「作人才,厚风俗,非复乡举里选之法不可。」「诚使乡举里选之法行,则人人皆务修饰,居家有善行,居乡有令名,则居官必有善政,其于化民成俗,岂不端有可望者哉!」(同上)同时强调学校教育对于人才成长的作用:「作养人才,必由于学校。」主张使学校摆脱科举的左右,在选举之法下恢复学校作育人才的功能,并认爲这是「急先务」(卷上)。相应地,对人才也提出了要求。其一,人才以德行爲上,「士行修,然后民德归厚。治安之本,无切于此。」(续卷下)其二,人才应名实相符。「人才之见于世,或以道学,或以词章,或以政事,大约有此三等,其间又各有浅深高下之异,然皆所谓才也。」但其中存在「名实亦未必皆副」的情况,「是故,爲士者当务修其实,求士者必兼取其长。如此,则小大之才,各以时成。」(卷上)其三,人才应是实才。批评「今之儒者,鲜或谈兵」的现象,认爲「要之钱穀甲兵,皆吾人分内事,何可以不讲也。」(同上)何况《大学》也言尽理财之道。在《整庵续稿》中还提出:「耕读皆吾儒分内事,有不容以偏废者。」(卷一《中墅记》)表现出与理学家人才观的差异。

  由批判陆王心学而追击至佛教,认爲「异端之説,自古有之,考其爲害,莫有过于佛者矣。」(续上)其害在于以生死轮回之説蛊惑人心,使「真妄混淆,学者茫然」,如入阱,不能自拔,致使坏名教,败风俗,遗君亲,灭种类,罪孽无穷。爲抵制异端,也提出一个圣学传递系统:「夫孔孟之絶学,至二程兄弟始明。」(附录《答欧阳少司成崇一》)要求祖孔孟而宗程朱,由程朱之説入手而求于孔孟,以此恢复名教。

  罗钦顺的教育思想具有实学特征,是明清之际啓蒙教育思潮的思想先驱之一。

  有关研究资料有:阎韬点校《困知记》,除正文、附录外,还收入各代学者所作序跋及作者传记资料。 

明罗钦顺著《困知记》一书的历史介绍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