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转换器 | 成语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之读后感栏目欢迎您!
读后感大全 成语造句 字形查询 异体字 甲骨文 对联 历史地图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2015/5/23 17:36:00

【正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要做学生成长的引导者、陪伴者,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下面是我的一点学习体会。

1、要学会忍耐、宽容。暗自庆幸,今天我忍住了,没有恶意中伤一个学生,而是给予了他们宽容的微笑。不时送给学生一个笑,很坦然,很真诚。笑,使学生、也使自己轻松了。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

2、要学会堵截与疏导。水总是要流的。堵,只能让它不再流向我们所不愿意的方向。要使它流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最重要的是疏导。当有学生不听讲时,立刻表扬认真听讲的同学;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感化影响学生;抓住时机及时进行表扬、教育;相信书的力量,引导学生读书,是另一种意义的疏导。

3、经常翘起大拇指。可别小觑这么小小翘起的大拇指。向学生伸伸大拇指,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可不要低估了它的作用。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

4、讲究批评的艺术。有时你无意的一句话,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碍。坚持“我”的说法更适用与批评学生。“老师十分生气!你爸爸妈妈知道了,不更气?”“我十分痛心。”另外,无声的批评,也是一种艺术的批评。学生书写不认真,让他看一些字迹工整、字体娟秀的作业。老师什么也不用说,学生也不用评论和表态,看完就离开。批评,有时需要电闪雷鸣,有时需要和风细雨,有时需要凝重委婉,有时也需要默默无声。

5、尽在不言中。体态也是一种语言,我们就要在教学中运用它。要善于用眼睛说话,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你的动作表示对学生的关注,如摸摸他的后脑勺。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6、目中有人。我的目光会在瞬间将学生回视一遍,我会让在座的左右两侧的学生都感受到我眼里有他们。尽量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7、用幽默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幽默的语言可以使人精神放松,使课堂气氛和谐;幽默感强的老师可以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当幽默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气氛时,不但学生乐于听课,而且会发生“共振效应”,老师的水平也能超长发挥,取得极好的效果。幽默最重要的是有融融的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爽朗的性格。幽默与冷漠无缘。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只有笑着看学生,才会有幽默的心情。

8、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作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一段视频,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读后感写作要点:

1、要弄懂原作:"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2、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3、要抓住重点: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4、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千万不可有假大空的嫌疑。

最近更新的读后感内容:
推广链接:
读后感地图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