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关于《经传释词》这本书的历史文化

时间:2014-12-15 08:47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经传释词》,十卷。清王引之撰。成书於清嘉庆三年(一七九八)。有清嘉庆二十四年(一八一九)王氏家刻本、道光九年(一八二九)学海堂《皇清经解》本、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钱熙祚《守山阁丛书》本、一九五六年中华书局校印本、一九八四年岳麓书社黄侃、杨树达手批排印本。

  王引之(一七六六——一八三四),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训詁学家。嘉庆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卒謐“文简”。承绪其父王念孙音韵训詁之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在训詁上,注重以声音通训詁,创获良多,尤其注重虚词研究,有重大成就。著作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字典考证》等。《清史稿》卷四百八

  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〇),王引之赴京城从其父王念孙学习经义,“始取《尚书》廿八篇紬绎之,而见其词之发句、助句者,昔人以实义释之,往往詰鞫为病”(《自序》),因此,萌发了注释古书中虚词的念头。由於得到其父的指导,“发明意恉,涣然冰释,益復得所遵循,奉为稽式,乃遂引而申之,以尽其义类。自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凡助语之文,遍为搜讨,分字编次”(《自序》),积数年之功力,至嘉庆三年(一七九八)始成此书。

  《经传释词》收录虚词凡一百六十组,二百六十四字。以音同义近归组,以守温字母为序排列。从卷一至卷四是喉音声母字,卷一凡十组十六字;卷二凡八组十三字;卷三凡十二组二十二字;卷四凡二十二组三十八字。卷五是牙音声母字,凡二十三组三十九字。卷六是舌音声母字,凡十五组二十一字。卷七是半齿半舌音声母字,凡九组十一字。卷八是齿头音声母字,凡二十二组三十七字。卷九是正齿音声母字,凡二十五组三十七字。卷十是脣音声母字,凡十四组二十字。此书前有阮元《序》,书后有钱熙祚《跋》。

  此书在编排上,先叙述各字的用法,再引例证说明。引用例证时,则先溯其原始,然后阐明其演变。如“谓”字条下,先引“家大人(王念孙)曰:谓,犹为也”,再引《易》、《诗》、《左传》、《国语》、《淮南子》、《韩诗外传》、《史记》等例证说明,再以“家大人曰,谓犹为(去声)也”、“谓犹与也”、“谓犹如也”,阐明“谓”字的遭变之道(卷二)。此书在取材范围上,只限於西汉以前的古籍,主要是上古经典著作,特别是《尚书》二十八篇。同时,对於各个虚词的通常用法,则因为是“常语”而一概省略,仅限於补前人所未及,正先儒所误解的部分。

  《经传释词》的主要成就有四:

  一、开创虚词研究的新局面。王引之之前,对於古书虚词的研究,前辈学者往往并不重视,认为虚词的作用只是“审辞气”、“通文法”而已。但王引之则提出虚字“不以实义解”的原则,认为“经典之文,字各有义。有字之为语词者,则无义之可言,但以足句耳。语词而以实义解之,则扞格难通。……善学者不以语词为实义,则依文作解,较然易明,何至展转迁就而卒非立言之意乎?”(《经义述闻·通说》)王引之研究虚词,认为应当“窥测古人之意”,还虚词以本来面目,正确地理解文意,而不是“捨旧说而尚新奇”(《自序》),明确地区分了虚词和实词的界划,表达了新颖的虚词研究的观念。

  二、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发先人所未发。王引之以家学庭训,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指出了一大批前代学者未曾发现的虚词,而且论证绵密,断制谨严,极富创见。如先儒认为“有”与古“又”同声,因而,“有”可通“又”。王引之认为,既然同声,应可互通,“今之学者,但读十有一月,十有二月之‘有’为‘又’,而他无闻焉。俗师失其读也。‘有’、‘又’古同声,故‘又’通作‘有’,‘有’亦通作‘又’。……石鼓文:‘澫又小鱼。’一诅楚文》:“又秦嗣王。’并以‘又’为‘有’。”(卷三)再如“乡”与“向”(卷四),“盍”、“曷”与“何”(卷四)等,均为音同互通例。同时,此书又广引古注,发明先儒的晦义,如“为”(卷二)引赵岐注,“惟”(卷三)引郑玄笺,“思”(卷八)引毛亨传,“夫”(卷十)引刘瓛《孝经疏》、高诱《淮南注》等,将其虽注而未明的晦义,发明光大,为后世学者的探究,开辟了门径。

  三、广参眾说,正先儒所误解。在训詁学中,很早就认为实词易训,虚词难释,因此,对於虚词的注释,先儒所误解处是不少的。王引之利用汉魏以来,特别是清代诸家的研究成果,不为凿空之谈,不为墨守之见。既出於汉学门户,又不囿於汉学藩篱。凡前代累讼纷紜、久未决断者,则以是否合乎经义,是否“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为标准,来作出决断。即使前辈学者,如顾炎武、惠楝、段玉裁等,也直言不讳,直指其误。如“不”(卷十)字条下,纠正了自《毛传》、《郑笺》以及《史记》、《汉书》以来的误解,认为“既误训,又乱其字之先后矣”。“夫”(卷八)字条下,纠正了郑注之误,凡此种种,不在少数。

  四、揭示了训解虚词的方法。在此书中,王引之运用了多种方法来训解虚词,如:学同文以互证,举两文以比证,因互文以知同训,即别本以见义,因古注而后推,採后人所引以相证等。(钱熙祚《跋》)这些方法大多相当科学,也可以成为后世学者研究的借鉴。同时,王引之对虚词内部的区分,也进行了初步的探求。如“云”字条下,就有“云,发语词也”、“云,语中助词也”、“云,语已词也”(卷三)的区划。又将全书的语词,分为“常语”、“语助”、“嘆词”、“发声”、“通用”、“别义”等六种。再如“不”字条下,提及语序问题(卷十);“於”字条下,阐述了单句各词之间、复句各分句之间的相承关係(卷一)等。同时,此书在释义中,也随文论及了一些同义虚词连用的现象。如“詎”字条下,论及“何遽”、“何渠”、“岂詎”、“奚距”、“庸詎”、“寧渠”等词(卷五);“其”字条下,论及“其”可与“乃”、“曷”、“伊”、“克”、“堪”、“维”等连用(卷五);“焉”字条下的“焉乃”等(卷一)。这些现象都是前人所未论及而王引之首先提出的。

  《经传释词》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例如:一、断代较早。此书以“经传”为名,因此收词仅取九经、三传以及西汉以前的书面语。收词面既狭窄,释义和引证也不能更广泛和深入,所起的作用也有一定限制。加以对“常语”认为育浅义近,不须加以解释和辨析,使得它的应用范围不大,仅是在钻研较深的经传典籍时,才有助於参考。二、偶有闕漏以及误解古书处,甚至在《经义述闻》中已论及的,此书也或有失载。而断句失误或误解古书处,也间有所见,即所谓“旧解非误而强词夺之者;亦有本非臆造,而不能援古训、比声音以自证者”(章太炎《王伯申新定助词辨》)。

  《经传释词》刊行后,补正衍释的书,主要有孙经世《经传释词补》、《再补》;吴昌莹《经词衍释研》等。究著作有章炳麟《王伯申新定助词辨》、裴学海《经传释词正误》(均见本书中华书局本附録)等。 

关于《经传释词》这本书的历史文化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