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育论》,一册。现代李相勗著。书成於一九三五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九三六年再版。
  李相勗(一九〇八——?),安徽桐城人。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今北京清华大学)毕业后,旋即赴美深造,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歷任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社、社会教育社会员,东南大学及大夏大学教授,浦东中学校长,安徽省立第一中学校长,上海交通大学注册部主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教育系主任兼教授等职。主要论著有《训育论》名著、《课外活动的组织与行政》(合译)、《中学课外活动》等。(据〔日〕桥川时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鑑》,帝国地方行政学会上海出张所,一九四〇年版。后况不详)。
  《训育论》,通论训育(今谓德育)理论与实务之大学教材。计十五章,前有自序,后有附录。第一章,绪论。概述训育的性质、目的、意义及训育思潮变迁等。第二、三章,训育的背景。阐释训育的心理学、社会学基础。第四章,训育的原则。涵盖积极的训育与消极的训育,直接的训育与间接的训育等原则。第五章,校风与训育。论及优良校风的意义、目标、要素及养成方法。第六、七章,课程、教学与训育。评析直接教授道德的利弊,各学科的道德价值,教学与训育的关係,以及课堂训育的目的与方法等。第八章,赏罚问题。第九、十章,课外活动与训育。涉及课外活动的目的、作用、实施步骤、原则、方法等。第十一、十二章,学生自治与训育。第十三章,训育的制度。包括级任制,训导制,主任制,导师制。第十四章,训育的目标和成绩考查。第十五章,结论。抨击当时训育的窳败状况,并提出了十条改进意见。
  全书基本观点如下:
  一、训育的目的「在於培养高尚品格」。李氏认为:训育的目的在个人方面为「养成自治的能力」,在团体方面为「养成牺牲自我而为公众谋幸福的精神」。因而,学校训育工作重心在於养成学生高尚理想和正当习惯,而非纠正学生错误行为。他提出「训育应独立於教学」。视智育较德育为重,乃「科举制度流弊所产生」。在论述三民主义与训育的关係时强调:三民主义要恢復民族地位,必先恢復民族固有的道德;要普及民权,必先培养人民政治上的热情;要扶植民生,亦要养成人民刻苦耐劳的精神和节检的习惯。因此,「涵养三民主义信仰,锻炼三民主义力量」,训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评析训育思想变迁时,指出我国古代的学校对於训育取严格主义,要求学生絶对服从教师的命令,稍有违抗则施体罚。西方的训育思想在一八五〇年前可用「专制」二字形容之,此后,欧美学校训育尊重个性,注重学生自治和社会制裁。卢梭、裴斯塔洛齐、赫尔巴特、福禄培尔和斯宾塞等人对训育思想的发展都作了贡献,而杜威学説「博採各家之长,适应了今日之社会情形」。
  二、遗传、环境、发育状况、个性差异是影响训育的重要因素。「遗传为人类行为的基础」,身心方面有无缺陷与本能、情绪和智力的发育休戚相关,研究训育必须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环境为习惯的源泉」,「环境好,儿童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儿童就容易变坏」。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对儿童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习惯的形成方面。而养成良好习惯是「人类所必需的准备」,是「教育之重要目的」。要使儿童「随时随地运用他们的智力、理性和评判力,以适应新的环境」。训育的实施要看对象。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各时期的发育状况各不相同,训育的重点也自然不同。幼稚期自出生至十二岁止「重在根据本能养成良好的习惯」,青春期自十三岁起至二十餘岁成人期止「重在提高理想养成自治能力」。训育人员应明瞭学生身心发育状况,积极指导。训育还应适应儿童的个性差异。
  三、实施训育的原则和标准「要兼具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性质」。个人方面要顾到各人的天性,训练和经验的不同;社会方面要顾到各团体的精神和各种理想。训育的基本原则有四:(一)训育应与校外的社会理想相契合。学校训育要採倣社会各团体最优良的训练,使学校训育优於其他团体的管理方式。(二)训育应是积极的和建设的,而不是消极的和限制的。要着重鼓励学生为其所当为,以预防为主。(三)训育的方法大半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间接的训育是教师以间接的手段来管理行为一。(四)训育应根据学生要了解的最高标准行之。学生因年龄和经验的增加,活动范围因之扩大,教师应训练他们参加较高尚的社会活动,养成高尚的社会理想。训练的标准按其进化顺序有三个标准,即权力标准;个人统治的标准和社会制裁的标准。与此标准相适应的有三种训育,即以权威为基础的军队式的训育、以人格感化为特征的个人训育以及依靠社会制裁的社会训育。训育的最高标准是「学生自治和社会制裁」。
  四、训育不仅要注重「消极的个别制裁」,而且要特别注重「积极的团体训练」。学校要注意团体精神的养成,「学校的团体精神,就是我们所谓的校风」。优良的校风具有「预防秩序紊乱一、「促进学生学业」、「锻炼情绪」之功效。一个学校的优良校风,至少要有四种要素,即教职员彼此和衷共济,学生间有友谊态度,师生间有良好感情和社会扶助。校风建设通过学校环境美术化,注重全校集合,鼓励各种学生团体,增进教师和家长的联繫,努力教学等方式实施。
  课外活动在训育中佔有重要地位。课外活动「所训练的大半都关於学生品性方面」。其事业「大半属於团体的」,可以养成学生的创造能力、办事能力、合作习惯和牺牲自我的精神,「社会制裁的力量,可以使他们消灭个人的癖性和自私心,经过社会的折磨……可以由粗野变为文雅」。课外活动是「积极训育的最好方法」。课外活动实施的原则有:课外活动组织和行政统一;教师指导与辅助相结合;适应个别差异;机会同等;经济高效等。指导课外活动的方法是谈话、参与计划、列席会议、解决困难、奖励、评定成绩和给予学分等。
  促进学生自治。「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管理;不是取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对学校宣佈独立,乃是练习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其优点在於可以适应学生个性需要;代替学校消极的训育方法;养成学生团体的精神;训练学生成为良好公民;训练领袖和办事人材;养成合作精神和优良校风等。其实施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适应教育原理;以儿童为本位;组织须繁简适中;受学校当局指导;与地方自治相衔接等。
  五、「训育不是教学的附属品,训教不能分离」。在课程中设专讲道德知识的修身科目的是为直接道德教授。直接教授道德弊大於利,中小学不宜直接开设道德科目,可添设公民训练。因「儿童在中小学的时候,根本就缺少道德判断能力」,且「各科都有德育的价值」。接着分析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科的道德价值基础。
  教学与训育彼此互为因果,关係非常密切。「教学是关於知识的灌输,而训育是关於情绪的陶冶,教学的目的在於增进知识,而训育的目的则在养成良好的品性」。「无论上哪一堂课,这两种因素都不能没有」。课室训育是训育的重要方面,其目标:其一是保持良好的秩序,以增进教学的效率;其二是养成学生的进取心理和良好习惯,以发展他们的品格。教师保持课室秩序的方法有八项:要有适当态度;要有充分的准备;注意课室内一切情形;要使学生不断地活动;要善於发问;要利用社会化教学法;要能够预料学生的困难;所授的教材要适合学生的兴趣。至於课室训练所应发展的品格,则是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做事认真、实事求是、容忍以及光明磊落的态度等。
  实施训育有多种制度。小学有级任制和训导制;中学有训育主任制和导师制。各种制度都既有利有弊。实行级任制和导师制,有利於训教结合。
  此书以心理学、社会学为基础,借鉴古今中外训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系统阐释了训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并联係当时学校训育之实情,提出了许多改良主张。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雅言 [ https://www.fantiz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fantiz5.com/blog/post/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