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转换器 | 成语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之读后感栏目欢迎您!
读后感大全 成语造句 字形查询 异体字 甲骨文 对联 历史地图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2014/7/21 17:35:37

【正文】:《进谏》与《纳谏》——关于上一篇文章的读后感

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到一个单位一个群体社团,小到一个家庭乃至个人,和谐、稳定和发展,是不容我们反对的。当然,我们需要和谐并不是不需要一样的声音,自古以来,历史上多少感人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说回来,这实际就是进谏与纳谏的问题。读了这两篇文章,我明白了很多,感受了很多。

进谏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进谗言,一种是进忠言。进谗言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害别人,另一种是举荐自己的亲信,拉拢人培养小集团。而进忠言的则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一切从大局出发,为了国家和集体。

进谗言当然说话要左右逢迎,要好处的时候是只挑好地说,陷害人的时候只挑坏的说。进忠言的也有两种情况,举荐人才的时候也是只挑好地说,提意见的时候只挑坏的说。

但是他们的目的却都是只有一个,一个为私,一个为公。

这才是最关键的。进谏的人必然是有目的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很多人都想做一个诤臣,可是,有些人却一生都做不了。魏征是个我们夸奖过无数次的人,他一生用自己的脑袋,进谏无数;赵普也为了举荐人才,不惜得罪赵匡胤,面对恼怒的皇帝,颜色不改,把撕碎了的奏章粘贴好重新上奏。我佩服的不只是他们的勇敢,更是他们一心“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与品格。从大局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国家江山社稷为重,所以他们的品格是高尚的、伟大的。

话说回来,进谏还需要有人纳谏。纳谏也是要看对象的。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言不慎,就可能祸从口出,性命不保。自古以来多少人因此枉送了性命。

还是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每个人总是很少能看到自己有病,很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当别人给自己提意见的时候,总是会像蔡桓公那样讳疾忌医。相反,假如唐太宗李世民胸怀狭小,恐怕一百个魏征也已经被杀掉了。当然恐怕魏征也不会有一百次机会。聪明的进谏者往往会寻找时机,并且会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看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有这种看法,邹忌的做法很高明,但是更让我佩服的,还是齐威王的胸怀。能够对当面指责自己的人进行上赏,向自己上书的人中赏,背后议论的人也有下赏,这是何等的气魄!结果当然是战胜于朝廷之上。相反,周厉王则是把国民的嘴给堵上,不让任何人说话,不让任何人背后议论自己,一旦抓住,就会被杀死。最后道路以目,他还很高兴。结果当然是被流放。

这当然也和进谏者有关。邹忌是个善于提意见的人,旁敲侧击让齐威王理解自己的意思。而召公则是直接的讲明利害,说什么“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别人怎么肯听进去呢?

说到唐太宗李世民,更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魏征得进谏是从来据理力争的,而李世民则将魏征的谏书悬挂于自己的书案旁,十多年不敢忘记其中忠告。最后倒背如流,魏征的死,让李世民说出了那句关于“镜子”的名言。

镜子是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端详自己的行为的,是用来照自己的另一面的。可是很多人却不是用镜子来找自己的另一面,只是端详自己的容貌,自恋的不得了。我因魏征的勇敢而钦佩,但是更让我感动的是肯于接受意见的唐太宗李世民。看来一个人的进步和成就的取得,和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是有很大关联的。

什么人才肯进谏呢?

社会的变迁和进步,让人们觉得彼此之间少了些真诚,人情的冷漠好像让彼此多了一层自我的保护意识。有人说人情薄如纸,真的么?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好像成了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门口招牌。闻一言而先揣测其中含义和动机,而根本不关心说话的内容,这好像让人们变聪明了许多。可是,真的是这样么?

如此,我们就会很少听到真实的声音。

进忠言的多是忠良义士,我们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出现不愉快。

能够根据纳谏的人的性格和德行,善于提建议和意见的人,是聪明的。相反如果只知道宁折不弯的用胳膊和大腿别,恐怕是一种极大的愚蠢。

进谏也有一定的方式。魏征的犯颜直谏,是因为他面对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如果是商纣王或者周厉王,恐怕早就被杀掉了。即使是李世民,也有几次险些被杀头。历史上善于进谏的人很多,触龙说赵太后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实他们无不是在用自己的性命和为国家的发展来作为赌注的。他们这些人根本就不会看到不好的现象袖手旁观,但是,他们做不到置身事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为在他们心中都有着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就是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关心,时刻把自己当作大家庭中的一员。更重要的是,为了需要接受意见的人的进步。

如果善于纳谏的人能够清楚这一点,恐怕都应该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的。

社会进步,民族发展,离不开一个“和”字。社会上强调“三和”教育,无论是国家的和谐发展,还是人类的和睦相处,无论是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还是家庭的和美幸福,都是一个“和”字,因为家和万事兴。

人人见面一团和气,但是即使是异样声音,也能被看作是为了大家的和睦相处。面对朋友的忠言相告,我们是不是觉得不理解?还是会倍感欣慰?

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到一个单位一个群体社团,小到一个家庭乃至个人,和谐、稳定和发展,我们都要学会友好相处。常言道:“和为贵。”千万条心,劲往一处使,相信天空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我们的心情更美丽。

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一段视频,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读后感写作要点:

1、要弄懂原作:"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2、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3、要抓住重点: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4、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千万不可有假大空的嫌疑。

最近更新的读后感内容:
推广链接:
读后感地图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