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转换器 | 成语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之读后感栏目欢迎您!
读后感大全 成语造句 字形查询 异体字 甲骨文 对联 历史地图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2015/12/22 17:36:16

【正文】:《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是前几年学校发给老师们的书,它是由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所写。初读它时就为作者能从课堂上存在的司空见惯的问题中发现暗藏的弊端所折服。这几天,趁着放假在家,又把它拿出来,重新研读一番。

本书共分为四部分: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

每个教室都是一处风景,而在这风景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该建立怎样的关系?什么样的课堂是我们向往的课堂?看了《静悄悄的革命》之后,你会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中,也存在着——

“悬在半空中的主体”

“培养学生成为自立的、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一大目标,对此谁都不会有异议。而所谓‘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与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是什么?原来却是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手势

佐藤学所举的例子——用“石头、剪子、布”的手势来表达意见:赞成、反对或者想提问。这样的手势在我们的课堂中是否出现,我不得而知。但我想,我们平时所用的“同意的请举手”或者“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是否也属于这个范畴?我们仅仅用一个手势,就来判定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是多此一举?当我们问了学生这样的话后,学生的积极性真的被调动起来了吗?我们真的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了吗?没有,学生的举手毫无意义,他没有听懂,但他不想暴露问题,他就可以选择“举”或者“不举”,他已经知道,你要的仅仅是一个数目而已,并不想真正解决问题。所以,当我们问“听懂了吗?”时,他们也是每次大声回答:“听懂了!”尽管你自己都知道,这是自欺欺人。可是,为什么还要这么问呢?为什么不想别的办法来呢?难道我们仅仅是要一个热热闹闹的课堂吗?难道我们只是为了赶进度吗?

我们为什么要看手势?学生的眼神、表情会告诉我们一切。手势,只能束缚学生的思考。手势怎么会束缚学生的思考?这帽子戴的是不是太大了?请听佐藤学的观点:“手势在操作上制约学生,被强迫使用手势的学生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发言时被强制地将自己内心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赞成’、’反对‘、‘提问’三部分。因为只能赞成或者反对,所以从一开始就把那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意见排除在外了。而在教学中就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

可是我们在课堂中,要的却总是千篇一律的答案。一个手势,却有这样的危害,是我不曾想到的,也不得不佩服佐藤学对教育研究之深。

除了手势之外,另一个误区是什么?是不会

——倾听

老师会倾听吗?学生会倾听吗?老师愿意倾听吗?学生愿意倾听吗?

有一个学生,他不招学生喜欢,甚至会被捉弄,我想原因之一,是他说话很慢的缘故。但他上课喜欢举手,很想展示自己。看到他自信的表情,我会给他机会,但是,有时,我会很后悔叫他回答问题。因为他的回答不着边际,答非所问,我也想努力听他说些什么,但始终不知所云。我知道了,他不但是语速慢的问题,他思维的方式可能也有问题,或者是表达的方式有问题。听着他在问题上纠缠不休,我却着急时间要不够了,是打断他也不是,继续让他说话也不是,而学生,却早已失去了耐性,吃吃地笑起来……

老师喜欢听到什么样的回答?条理清楚、思路清晰、声音响亮。

学生也喜欢听到这样的回答吧?这样,这个问题也就画了个句号了。

可是,一个学生听明白了,会表达了,难道其他的学生就没有问题了吗?别人表达得不到位,不清楚,就应该嘲笑吗?“当然,明确地控制教学的进程是教师必要的工作,而在此之上,首先让教室里的‘投球’成为愉快的事情,而不是更加重要吗?再进一步的话,不擅长接球的教师,应当专心一意地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是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

倾听,并不是只听清楚了他所表达的内容,还包括心情、想法和与之产生共鸣。

我们在课堂上越来越多地开展“小组讨论”,可是,到底该怎样讨论呢?学生合作的前提是什么?难道只是一个套路吗?轰轰烈烈的讨论下,掩藏了怎样的问题?这里面有没有

——“虚假的自主性、主体性”?

“这种教室里的教师总认为,只要让学生‘自主地、主体地’设定课题,每个学生都‘自主地、主体地’、‘自己解决问题‘,就是很好的综合学习了。……实际上是把学习这件事完全听任学生自己来做,依赖于学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这种做法极端地说,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这是佐藤学对一些教师的做法予以的中肯批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但是却不能在“美丽的辞藻背后,隐藏着教师无责任心的一面。”

佐藤学所说的综合学习,我看很类似与我们的合作探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老师的责任又是什么?学生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这些,并不是一句简单的“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就完事的。“责任”二字,任重道远。

教育要革命,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静悄悄的革命。

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一段视频,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读后感写作要点:

1、要弄懂原作:"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2、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3、要抓住重点: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4、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千万不可有假大空的嫌疑。

最近更新的读后感内容:
推广链接:
读后感地图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