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转换器 | 成语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之读后感栏目欢迎您!
读后感大全 成语造句 字形查询 异体字 甲骨文 对联 历史地图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2015/8/1 17:36:05

【正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今天读了三条给教师的建议,分别是:教给学生观察、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和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学会观察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苏氏更是反复强调了这一点,他说,观察对学生来说的重要,就像空气、阳光、水分对于植物生长一样不可或缺,他说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还形象 的将观察比作是思考知识和识记知识之母。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发现,个别学生只所以学习跟不上趟,就是缺乏观察或者不会观察的缘故。这其中表现在作文方面最明显,每当写作文时,我们都会民发现一些苦苦咬着笔杆的学生,问起他们其原因无外乎不知写什么,这就是缺乏观察的原因。一个人只有学会 留心观察,注意思考,才能发现无穷无尽的写作素材,而恰恰在这方面,许多学生不过关。这里面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还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

乐于观察世界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许多成年人没有看到的细节,他们会为花的无声开放而欣喜,会为雨后躺在地上的一条蚯蚓而担忧。可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缺逐渐失去了这种兴趣。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善于观察,注意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庄重,冬的风韵。

另外,我们还要提醒学生观察不仅仅限于眼睛去看,其实我们的感官都会“观察”,要让学生对一件事物会运用多种手段去观察他们,这样才会了解得更清楚,更深入,才会有更多的发现。

其它两条建议其实都是说要让学生学会阅读的。在苏氏的第十八条建议里,他主要是针对一些理科所言的,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关于科普和科学的著作。因为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着,而我们的教材又不可能更新得那么快,于是我们很有必要在这些课上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科普读物让他们去读,这不仅可以巩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重要地是可以使他们了解到科学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发展他们的智力水平,会在头脑中产生疑问,而疑问产生的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他就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掉队。

而十九条建议专门是针对那些在学习上掉队的学生所提的,他指出,只有加大这些学生的阅读量,才能使他们赶上来,他说“‘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千万不能犯有些教师那些相当然的错误,他们认为既然你连教科书上的知识还没有掌握,就别在去读那些与教材“无关”的东西了,所以有些教师不但不鼓励学生去大量的阅读,相反有些学生读课外书时,他还横加指责。

而苏霍姆林斯基以自己的亲身教学实践指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一段视频,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读后感写作要点:

1、要弄懂原作:"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2、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3、要抓住重点: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4、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千万不可有假大空的嫌疑。

最近更新的读后感内容:
推广链接:
读后感地图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