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近代张謇著,张孝若编《张季子九录》的历史文化

时间:2015-10-31 08:20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张季子九录》,八十卷。近代张謇著。张孝若编。一九三一年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印。收入沉云龙编、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

  张謇(一八五三——一九二六),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一八九四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一八九六年起投身实业,在南通等地创办以大生纱厂爲中心的近代企业和通海垦牧、天生港轮步公司等。在二十世纪初年的立宪运动中起重要作用。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和袁世凯政府的农林、工商总长等职。在长期政治实业活动中,始终关心教育,并亲身从事教育实践。一八八八年掌教于江苏赣榆选青书院,一八九三年掌教于崇明瀛州书院。一九〇一年以后,陆续在南通和其他地区举办了一批文化教育事业。如通州师范、女子师范、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幼稚院、盲哑学校、博物苑、图书馆等。形成了一个以近代农工商科学技术、实业爲中心,包括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体系。对南京高等师范、吴淞中国公学、上海复旦学院等校的创办也多有所赞助。一九一一年任中央教育会会长。其著作尚有《张謇函稿》、《张謇存稿》、《张謇日记》。生平史料见《啬翁自订年谱》,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

  《张季子九录》是张謇的著述汇编,内有政文录十九卷、实业录八卷、教育录六卷、慈善录一卷、自治录四卷、文录十九卷、诗录十卷、专录十卷、外录三卷,末附许彭年、孔容照编《张南通先生荣哀录》十卷。在教育上主张「父教育母实业」,「教育和实业迭相爲用」,办实业爲筹措教育经费,办教育爲地方自治奠定基础,爲实业的改造和发达提供各门各类的专门人才。两者的终极目的在救亡图存、富国强兵。重视基础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强调发展教育必须循序渐进,由低到高发展。提出「师范爲教育之母」,认爲师范学校设科应根据社会实际,要树立师范生乐从教育的思想,培养艰苦自立、勤俭耐劳的品质,训练实际工作能力。提出「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爲教育的三大纲领。主张教育改革「善取法于各国参究之后」,既须适应世界教育潮流,又须顾及本国之情势,全面衡量。其教育思想尤集中在《变法平议》、《通州师范学校议》、《论严格教育旨趋书》诸篇。

  《变法平议》作于一九〇一年,从国家艰危形势出发,论述了变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根据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强调「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并根据封建政权的结构,把四十二条变革事宜分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类,其中礼部之事一节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此文中他提出了普兴学校、酌变科举、学堂先学图画、译书分省设局、设文部总裁、明定学生出身、派亲贵游历、省官府仪卫等八项礼部急宜兴革的事项。主要内容:一、普兴学校。「国待人而治,人待学而成。必无人不学,而后有可用之人;必无学不专,而后有可用之学」。中国应师法各国普兴学校。兴办学校「首在基础,端在正蒙」,必须注重基础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文中提出了较爲完善而易于施行的学制。他以日本爲例,认爲日本普通及高等小学校即各国乡塾,其寻常中学堂及寻常与高等师范学校,即各国郡学院;陆军及各专门学校,即各国实学仕学院;大学校即太学院。其学科可分爲法学、理学、文学。提出我国学校设置由府州县城小学循序而至高等学堂大学堂的次第。兴学第一年各府州县先设立小学堂,小学堂内设立寻常师范班;第二年四乡分设小学堂,各府州县酌情分区办学;第三年先设立的包括寻常师范学堂在内的小学堂上升爲中学堂,并设立高等师范学堂;第四年各省设立专门高等学堂;第五年设立京师大学堂。主张爲鼓励各地设学,国家应给初设的官立学校置办书籍,奖励捐款兴学的人士,补助经费困难的府州县公立、私立学堂。二、酌变科举。张謇认爲科举制度是学校发展的障碍,普兴学校,唯有变通科举。建议朝廷採取各种过度措施,从依靠科举取士逐步转移到通过学堂培养人才上来。他提出二十五岁以下的士人,可在学堂学成一业。二十六岁至四十的人士,可取学堂中的教科书,学习史学、哲学、地理、伦理、社会、教育、经济、财政、政治、数学、农、商十二门学科。四、五十岁的士人,仍可攻举予业。对于改革科举考试的方法,张謇不同意用策论代替制艺的方法;也不同意以习经爲主,减少考试中制艺篇数的方法。他认爲「学堂主学,而科举主文。学可赅文,而文不足尽学」。提出考试可分爲二场,第一场考九经义一首,工制艺的士人,可作制艺一首;第二场考十二门学科的知识。张謇此一构想,採用折衷态度、渐近的方式,使专务科举的士人也能适应,以减少普兴学校的障碍。三、主张分省设局翻译外国书籍。设立文部总裁以审定教科书。主张鼓励优秀人才入学,明定学生的出身。主张设官学堂教育宗室八旗王公子弟,选派亲贵出洋游历、考察世事,使领导阶层稍知天下学问。

  张謇上述意见「新旧相参」,基本上没有超出康有爲、梁啓超在戊戌变法期间提出的主张。张謇是一位注重教育而又拥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实业家,文中在兴学方面的一些设想,实际上是他教育实践活动的蓝图。

  《通州师范学校议》作于一九〇二年,论述设立通州师范的起因、意义和设想,张謇曾应两江总督刘坤一的邀请,商议兴学次第,爲先定师范中小学。因保守官员所阻,张謇的建议未能实行。于是,张謇与罗振玉商议,自办师范。张謇在此文中提出「一艺之末,学必有师」,国家强盛的基础在普及教育,而普及教育必须先设立师范以培养师资。建议採取赐予出身和给予优厚待遇等措施鼓励士子研习师范。凡大学、高等学校、中等学校的师范毕业生,应分别赐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在他们试教四年以后分别授予官职。此外还应仿效世界各国如日本、德国给予教师优厚的待遇。张謇同时提出通州师范有关选修科设置、招生、聘请外籍教师、学校经费、管理教授和各项设施的设想,如通州师范本科毕业生可在师范选修政治经济学、农艺化学、英语,师范学堂寻常科只招收贡监廪增附五项生员,师范聘请的外籍教师需通中文,学校管理人员应少而精以节省开支。张謇所办的通州师范是我国近代第一所专设的师范学校,文中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具体作法成爲以后官立、私立师范学校的张本。

  《论严格教育旨趣书》作于一九一二年,主张施以严格的教育,反对对学生放任自流。他强调军队不能放任,学校不能放任是各国的通例。他引用学记之言「凡学之道,严师爲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人知敬学。」反覆强调现在欧美各国学校,教授管理之外,尤其重视训练,重视服从。卢梭的放任教育在教育界已不再盛行。共和不是无视秩序,自由放任。欧美各国以培养重公德、爱秩序的公民爲培养共和公民的唯一途径。中国因国民受教育的程度较低,时常有越轨之事发生,这是清政府腐败教育所造成的急需剔除的遗毒。依张謇之见,才须学,学须静,不学则不能掌握广博的才能,不静就不能学以致成。因此呼吁各校师生爲民国前途着想,严格教育。「凡教之道,以严爲轨;凡学之道,以静爲轨。有害群者去之,无姑息焉。」学校教育主严格、主干涉是张謇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一贯主张。因其在哲学观念上认爲人性是可变的,因此他在教育上反对放任。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期间,突出强调服从,提倡严格教育有抵制学生运动的倾向。

  《张季子九录》是研究张謇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主要文献。有关《张季子九录》的研究著作有瞿立鹤《张謇的教育思想》及章开源《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等。 

近代张謇著,张孝若编《张季子九录》的历史文化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