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在甲骨文坛出现了一件令人十分高兴的事,首先是 ,在2009年12月2日,著名青年甲骨文学者吴征,在南京举行《无尘斋集甲录》(以下简称《集甲录》)等三部专著首发仪式,当场签售2000余套;二是进入四月份,中国甲骨文艺术网,公开发表了吴征先生用硬笔书写的长诗《牡丹行记》,受到甲骨文学者的好评和众多甲骨文爱好者的热捧。此事在甲骨文坛尚属空前,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本人有幸得到此书,并对其内容和长诗《牡丹行记》,进行了认真地研读,这里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和其引发的思考,见著笔端,与大家共勉。
    首先要说明一点,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吴征先生的《集甲录》,在出版校对等方面尚存有某些不足之处,正如他本人在出版说明中所云,再版修订将会进一步完善。但是吴征先生的《集甲录》和长诗《牡丹行记》等作品,大方向是好的,且有充分的拓展空间。它是文学领域中一种新的形式,是甲骨文爱好者学习的一部好教材;它还是甲骨文书法书写内容和正体书写的模本;它更是甲骨文研究难得的参考资料。所以,应予以充分肯定。
一、吴氏集甲诗、词、联、句,是时代的产物
    吴氏集甲诗、词、联、句,与建国前的集甲诗句相比较,有两点最大的不同。
    一是创作背景不同。甲骨文自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发现以来,首先是罗振玉将其引入书法领域,并用甲骨文字集诗句创作,但是由于受当时社会整体文化水准、文化氛围、环境等限制,参与的人非常少,只局限在个别人当中,离老百姓的情感和现实生活较远。而如今时代不同了,创作环境宽松了,创作内容宽泛了,文化氛围好了。吴氏集甲诗、词、联、句,所处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松环境,可以另辟蹊径,古今结合,以今为主,反映现实。甲骨文从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中走进了平常百姓,变成大众文化,了解喜爱甲骨文的人多了,人们自然需要用甲骨文字集写创作当今的人和事、社会生活、劳动体验、丰收喜悦、个人情感、自然景观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吴氏集甲诗、词、联、句,作为典型代表,便应运而生。如《集甲录》中所载的《感父、》《感母》两首诗,就是说的近些年来,在农村出现的子女在外打工谋生,与家父家母互相牵挂的情景。其中《感父、》是这样写的:“九春万物会,眉首如玉丹,岁月身初老,桑禾面更残,盘黍明月下,壶酒绿栅边,夜深不入梦,皆为子未还。”
    二是创作目的不同。过去的一些文人墨客,为了撰写书法的目的,试着用甲骨文字集写诗、联、句,其中诗也很少,多数是集联、句。但是,吴氏的集甲诗、词、联、句,既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古诗词,也不是现代诗歌,而是一种用标准的甲骨文字,古诗词的某些韵律,取材现实,走进生活,穿越历史时空,在当今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下,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人感受到书写者的审美意识及其精神内涵,并通过作品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思与遐想。从而使欣赏者从中受到中华古老文明的熏陶与感染,获得激励和鼓舞,增加生活乐趣,净化心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二、吴氏集甲诗、词、联、句,在文学中的地位及其特点
    集甲骨文字诗句和甲骨文字书法,是自甲骨文发现以来,同时发生的两种甲骨文化现象,二者的虽然源头是一致的,但是集甲诗、词、联、句,属于文学范畴,甲骨文书法属于艺术门类,分别有各自的特点、存在意义和发展要求。
    文学作品可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几类,吴氏的集甲诗、词、联、句当属诗歌一类。就诗歌形式,又分为古体诗、词、曲和近体诗。吴氏的集甲诗、词、联、句,可归为古体诗。作为诗歌的题材可分为写景抒情、咏物言志、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等几个方面,从吴氏的集甲诗、词、联、句看,上述几个方面基本都具备。   
    有一点要交代清楚,从罗振玉至吴征之前,从没有人用甲骨文字填词,仅有少数甲骨文书家,用甲骨文字集五言或七言诗,多以集联、句为主。所以用甲骨文字填词,吴征是第一人,他是开了先河的,起到了奠基作用的,这一点当之无愧,就当今而言,用甲骨文字填词,也是屈指可数。
    但是,必须指出,罗振玉等先辈们用甲骨文字所集诗句,含有文学创作的萌芽,是不容否定的,更可以这样说,先人们的初始作品,堪称吴氏集甲诗、词、联、句之文学雏形和基础。
    自1999年以来,吴征先生先后用甲骨文字填词80余首,《集甲录》收入40首,在形式设计、内容选择、意境描写、用词把握等方面,都是一流的。吴征先生先的集甲骨文字词,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走进人物、事件、感情的纵深。如《集甲录》中所发表的<钗头凤>:“黄花酒,朱丹口,夜来长将岁雀守,西山月,秋水荷龙云宝鼎,凤尾香罗。祸!祸!祸! 残玉门,尘环兽,梦泪为君人依旧,秦方客,蜀兵车,征途雁少,雨夜梦多,何!何!何!”就是描写某些年青人,不爱惜自己的人生,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并告诫人们,这种行为是滋生事端的祸根,词中还描写了他的恋人,无可奈何的情形。
就集甲诗、词、联、句来说,特别是《集甲录》,所表现的多是当代的社会现象、人物、事件,有乡村田园生活,有城市喧哗场面,也有不少是反映作者本人喜怒哀乐情感的。如诗歌《别嵩山大和尚》:“别后音书双无闻,布衣载酒归山林。遗犬长侯夕阳老,采黍每入白云深。艺花自有其中乐,观月更得别时明。且饮春风入梦去,杨柳争绿不关心。”这是一首反映作者本人思想情感的诗歌,说的是他经人指点,不为金钱名利地位诱惑,不参与无为的争斗,甘当一个平凡人,过平凡的生活,发奋努力,专心作甲骨文学问。
    归纳起来,吴氏集甲诗、词、联、句大略有下面几个特点。
    1、格调高雅,颂扬现实。直接表述: “八方同庆,四海归一”;“榆柳午兴,中华安和”;“龙凤载祥,神州光武”;“国安四海庆升泰,岁和五谷喜丰登”;“物华天宝逢盛事,家和人安又丰年”。用双关语句赞扬时代:“高山不改,绿水长流”;“山泉有声千古丽,草芦无尘一方幽”; “山小未必无高士,风流终须有少年”;“丽虹每升雷雨后,好花正放春风时”。
    2、颂扬传统,传承文明。倡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处事之道,至理名言,如仁、义、礼、善、忠、孝、和、等等,编纂出大量的新句子:“布德行善,政通人和”;“家和事兴,人寿年丰”;“德行天下,善传凡中”; “宁无不有,甘庸凡乐”“行善凡中事,布德天下人”;“不系太乙梦,唯学圣贤书” ;“布德听闻一心善,学艺取采众家长”。这样的集句在《集甲录》中比比皆是,款款上口,美不胜收。
    3、质朴自然,寓义深刻。表达处事之道:“敬古我之任,尊师学乃行”;“旧游长登古山岳,新学非从名师门”。传承治家箴言:“ 德为家宝永相续,善作子行世传承”;“一米来不易,半丝成唯艰”; “春秋复易,薪火相传”。编纂劝导语句:“人有生离老,季分春秋冬”;“艰辛为乐乐长有,福贵作尘尘每无”; “有利家国书可观,无益身心事莫为”;“高艺五车传后士,旧学八斗教今人”。
    4、组词新颖,造句新奇。如长诗《牡丹行记》、《马凌山游记》,组词造句新奇,文字流畅,古朴大气,感染力强。由于甲骨文可用字相对少,集甲诗、词、联、句在创作中,往往一字两用,如“宴”用“燕”假借、“才”用“在”假借、“纳”用“内”假借等,但这里有一个严肃的问题需说明,这种替代必须是甲骨文中有所记载的,除此,绝非今人可以随意代用的。除此,还有一种属于含意替代,如:在组某个词汇时,需要用“看”字,但是甲骨文字中找不到“看”字,一般是用“观”替代,没有船字,用“舟”替代,如“今朝正当年”,在甲骨文中找不到“当”字,就可以写作 “今朝正康年”。如上所述还有:“回首往事在眼前”,写成“回首往事在目前”;“有利家国书可看”,写成“有利家国书可观”等。这些新奇甚至使人意想不到的词汇或句子,能给人一种奇妙的感觉,具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甚至在心理上会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 
    5、内容健康,摧人向上。集甲诗、词、联、句的用词,质朴自然,简洁明快,韵味含蓄,通俗淡雅,富于幽默感。如:“夜听风雨声,五谷兆丰登”;“大雪莽莽兆丰岁,小栖幽幽得良辰”;“小芦相饮皆鸿儒,高山安栖无白丁”;“生自有双角,甘为农田老,至死辛无言,我学纳做宝”。像这些句子,健康向上,脍炙人口,堪称上品,可流传后世。

三、吴氏集甲诗、词、联、句,对甲骨文书法的贡献
    自罗振玉等先贤把甲骨文引入书法领域后,甲骨文书法便蔚然成风,甲骨文书法名家随之倍增,与此同时,甲骨文书法对甲骨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但是,甲骨文书法在前进的道路上,却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古诗词、名人名作、名句,无法用甲骨文完整地书写出来,这就要求甲骨文书法创作,必须先集可以释读的甲骨文字为新句,然后再书写。进而集甲诗、联、句便应运而生。 1921年罗振玉在研究甲骨文之余,将甲骨文用毛笔书写成楹联,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继之有名人、学者仿效集字创作。可见,只有按照可以释读的甲骨文字组成新的诗句,然后再书写,这样的甲骨文书法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得住考验、值得欣赏的甲骨文书法作品。所以,按照可以释读的甲骨文字组成新的诗、联、句等的繁荣发展,对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一件基础性的事情,这件事作得好,甲骨文书法艺术必然出现新的生机。一直以来,由于这方面的事情处于滞后状态,所以甲骨文书法领域错字连篇的现象不断发生,甚至在某些所谓名家的作品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错字、自造拼凑、用金文替代等现象,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是甲骨文书法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如此下去,以讹传讹,甲骨文化将会有被毁掉的危险。所以,可以这样说,甲骨文书法是一把双刃剑,字写得准确无误,对传承甲骨文化可能起到正面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甲骨文爱好者和广大群众的学习使用起到示范的作用。否则,将会起到付面的消极的作用,产生不良影响和不良后果,甚至给甲骨文造成混乱。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无知或一般争论来看,首先要从甲骨文化领域的带头人做起,作为名家尤应自重,要有对祖宗、对子孙后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为年轻一代和广大的甲骨文爱好者做出榜样,向人们传承真实准确的甲骨文字符号,对传承甲骨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而对那些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如名誉、地位等,不懂装懂的假冒名家,要毫不留情地指出他们的错误,还原甲骨文的真正蕴含。而对一些由于甲骨文字释读能力差,但是能认真学习的,要给以热情的帮助,善意地向他们说明,只有认真学习,不断提高甲骨文字释读能力,准确地使用甲骨文字,才能创作出文字准确、内容丰富的优秀作品,使甲骨文化的美好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二是集出更多的甲骨文诗、词、联、句,为甲骨文书法的正确书写,在内容上提供条件。然而可喜的是,就在这样的当口上,甲骨文坛上,出现了一位年轻的学者吴征先生,他发表了《集甲录》和用硬笔书写的长诗《牡丹行记》、《马凌山游记》等,为解决甲骨文书法领域的问题创造了条件,为甲骨文书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以下三点可以说明:一是《集甲录》是从吴先生自1999年以来所集甲骨文字诗词、联、句800多首(句)中,选出其中的500余首(句),篇幅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二是用电脑统一了甲骨文字,使甲骨文字有标准写法。《集甲录》中所使用的甲骨文字,都是他和他的同事们,先书写出标准的甲骨文字,而后用电脑统一制作而成,准确无误,并译成汉文字标明其后,从而为习练甲骨文书法的人提供了可靠的模本。三是吴征在前期习练甲骨文书法时,多以硬笔为主,特别是写长篇使用硬笔更多,最近在网上公开发表的1300多个字的长诗《牡丹行记》,就是用硬笔书写的,用硬笔书写甲骨文字集诗长篇,吴征是第一人。从书法角度来说,也是精美绝伦,端庄古朴,章法有度,这在旧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就当今来说,也是无与伦比的。 
四、吴氏集甲诗、词、联、句,对甲骨文研究的价值
    殷墟甲骨文自1899年首次被发现,至今一百多年,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线,正好前五十年,后六十年。解放前,甲骨文研究的概况,可分为甲骨学分期断代理论的建立,和甲骨文文字考释理论的建立,这一时期甲骨文研究的最大成就,就在于甲骨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基本形成,表现在利用甲骨文研究古史获重大进展。从王国维开始有良好的开端,而这一时期贡献突出者还有郭沫若和胡厚宣等。
    解放后,甲骨文研究的进展情况是,1973年小屯南殷墟出土甲骨刻辞,1991年殷墟花园庄东地和南地的发掘,解决了甲骨分期断代中最急须解决的分期问题,并在理论上重申了田野考古中的,地层层位在甲骨分期断代中的决定作用;《甲骨文合集》和《商周甲骨文总集》的出版,解决了甲骨文资料的相对集中问题;《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的出版,则解决了甲骨资料的检索问题。这三大问题的解决,是解放后甲骨文研究的最大成果。它为今后甲骨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甲骨学还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甲骨文文字考释任务还相当艰巨。吴征先生的《集甲录》和长诗就是在这一坚实的文字基础上诞生的,它不仅在于为书法的书写提供了模本,更对甲骨文字考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获得惊人的成就,对整个甲骨学研究深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自甲骨文发现以来,经中国几代古文字学者的精心考释,释甲骨文字总数五个千左右。到目前为止,经诸多学者、专家的不懈努力,已释出并得到公认或接近公认的有一千二百字左右,其中有四百字左右是地名或专用字,还有的因为年代已久,社会变迁被淘汰的等,真正能用得上的仅有八百字左右。吴征先生从1999年开始(当时他16岁),学习研究甲骨文,仅十余年时间,就释出可用字近两百个,还不包括一百多个多形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不能否认,吴征先生的研究成果,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的。尽管如此,同样也不能否认吴征的成就和贡献。
    吴征先生得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研究和考释了这么多甲骨文字,按他自己的说法,有两个重要的方法,其一是要把自己放在甲骨文刻辞的社会背景去考察,认真研究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然后对这些情况进行综合,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这样去考释,比较容易出成果。其二是在应用中研究,在研究中应用,往往考释了一个字,就可以解决创作中的很多问题,甚至是很大的难题。他的诗、词、联、句,就是应用这种研究模式创造出来的,长篇叙事诗《牡丹行记》,花了十年的心血,就是用边创作边考释的方法写出来的。所以,吴征先生考释甲骨文的方法和所取得的成果,无异对甲骨文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吴氏集甲诗、词、联、句所引发的几点思考
    (一)、甲骨文研究开发要有新一代领军人物,要扩大队伍。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撵旧人。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它的研究开发,需要有年轻的一代从老一代手里接过来,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下去。吴征先生正是新一代年轻人当之无愧的代表:他是用甲骨文字填词的第一人;他是用硬笔书写甲骨文长篇诗歌的第一人;他是历史上在应用中研究,在研究中应用,仅用十年时间,就考释出近两百个甲骨文字的第一人。可见,吴征完全可以担当起年轻一代领军人物的角色。他还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尊重知识,尊敬先贤,谦虚谨慎,学习刻苦,诲人不倦,无保守思想,在学术上,坚守真理,从不趋炎附势。可以说,他的道德表现、学术能力、研究成果,都是一流的。但是,有人可能这样认为,吴征太年轻了,或者资历太浅了等。本人认为,能不能担起领军人物这样的角色,是不能用年龄和资历来衡量的。邓小平先生曾说过,发展是硬道理,在甲骨文领域同样如此,成果就是硬道理,能不能担起这样的角色,唯一的标准是看成果。
    对吴征应给以鼓励、宣传、推荐,使他的研究成果尽快推广出去,发挥应有的作用,让更多的甲骨文研究人员和爱好者,享受他的成果,这是老一代甲骨文专家、学者、新闻界不可推卸的责任。
甲骨文的深入研究开发,仅有一个吴征当然是不够的,还要培养更多的骨干,要扩大队伍。怎样培养下一代研究人员,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这是甲骨文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对年轻人要有宽容的态度,要扶持他们,让他们在甲骨文研究开发中,发挥骨干作用,这是百年大计,不可小视。
    (二)、要用感恩的心态,去学习研究开发甲骨文。应感恩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甲骨文这样的宝贵遗产,使我们能去学习研究应用;感恩发现发掘研究甲骨文的先人,由于他们开拓了甲骨文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才能使后人踏着他们的足迹,在甲骨文研究领域继续探索。
    甲骨文研究开发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对甲骨文的研究和认识还要有新的思路,要把目光放远,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要求。特别是在应用上,甲骨文还有极大的潜力,他的发展、它的应用功能不可低估,他的可应用性将会比篆书、金文都更有前途,这些都要去开发,去开拓创造。与此同时,集甲诗、词、联、句,也将会给甲骨文化相关领域,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形成强烈地冲击。可以预料,集甲诗、词、联、句的甲骨文化现象,将向设计、雕塑、装潢、绘画,乃至文艺、体育、娱乐等等方面拓展扩充,从而出现一个相互促进、启发、交融、繁荣昌盛、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些都需要我们来研究探索和加以引导。
    (三)集甲诗、词、联、句,要从基础着手抓发展。集甲诗、词、联、句,是一珠刚刚破土的幼苗,正在成熟的过程,发展趋势健康,有厚重的底蕴,令人可喜,但是,它的成长成熟尚需时间和空间,尚需扶持。笔者认为,要保持它良好的发展势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运用多种形式,把甲骨文化送进院校,这样既可以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使年轻的一代领略到甲骨文化的无穷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喜欢甲骨文。二是不要可求,就如京剧也有现代戏,不能说有现代内容,或有现代语言就不能称之为诗词,在内容上要有时代感,要有新时代的人和事,如,民族复兴、改革开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等,均应被列为创作的对象和内容。同时对甲骨文爱好者的热情,要给以接纳,加以保护,不能拒之门外。
    (四)、要坚持集甲诗、词、联、句和甲骨文书法的严肃性。在形式上,要按照诗词格律的要求来集句。集甲诗、词、联、句,是在古诗词格律的基础上,用甲骨文字创作的,虽然所表达的是今人的思想、感受,在类型、风格特点、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艺术要求,但一定要遵循诗词格律的基本要求去创作。
    要树立对时代、对历史、对中华民族文化负责的态度来创作。甲骨文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要尊重它,爱护它,绝不能以轻率的态度对待它。作为创作者来说,生命是暂短的,但给后人留下来的东西,应该是美好的,真实的,经得起检验的,只有这样,才不会愧对先人和后代。功利主义的心态是不可取的,要以先人为楷模,用超尘之心进行创作,用参与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去,这样在创作实践中,才有可能做到审美内涵与精神境界的完美统一。尊重的态度,还包括有选择地继承、发扬其能够与当今社会相适应、具有先进性的东西,抛弃不合时宜的内容,尽社会责任与义务,以回报社会。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雅言 [ https://www.fantiz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fantiz5.com/blog/post/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