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切韵的介绍与历史

时间:2014-10-12 09:57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切韵》,五卷。隋陆法言撰。成书於隋仁寿元年(六〇一)。原本已散佚。二十世纪初以来,在敦煌千佛洞石窟、新疆吐鲁番一带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地陆续发现三十餘种唐、五代和宋初韵书的写本和刻本,其中有陆法言原书写本的残页,也有唐长孙訥言笺注本残卷,又有唐王仁昫的刊谬补缺本、唐裴务齐的正字本等,而以故宫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为全本。这些韵书的影印件都收录於周祖謨《唐五代韵书集存》一书中,部分抄件也收录於北京大学出版的《十韵匯编》和姜亮夫《瀛涯敦煌韵辑》二书中。

  陆法言,名词,又名慈,以字行。生卒年不详。魏郡临漳(今属河北省)人。隋代音韵学家。祖先是鲜卑人步陆孤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步陆孤氏汉化而改姓“陆”。其父陆爽在隋文帝时官太子洗马。陆法言敏学有家风,官承奉郎。开皇二十年(六〇〇),因其父替废太子勇之子改名事,竟坐除名。《隋史》卷五十八有传。

  据《切韵序》,隋开皇九年(五八九)某日,有刘臻、顏之推等八人,同诣陆法言家,聚会饮酒,并论及音韵之事。以为“古今声调,既自有别”,如吴楚之音,伤於轻浅,燕赵之音,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而诸家韵书的取捨,亦復不同,如吕静《韵集》、夏侯咏《韵略》等“各有乖互”。於是眾人评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并“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而由陆法言“烛下握笔,略记纲记”。十一年以后,法言罢官,屏居山野,交游阻绝,一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音,定之为《切韵》五卷”。

  《切韵》全书共五卷,平声字多,佔一、二两卷,上、去、入声各一卷。《切韵》的收字,据封演《闻见记》,“凡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而《式古堂书画匯考》载孙偭《唐韵·序》云:“今加三千五百字,通旧为一万五千字”,《唐韵》是就《切韵》加字编成的,则《切韵》原本当收字一万一千五百字,与封演所记不同。敦煌本韵书残卷S2055号载长孙訥言序云:“加字六百,用补闕遗”,王国维据此认为封演所记乃包括长孙訥言所加的六百字在内,则《切韵》原本收字应为一万一千五百左右。此书的分韵当是一百九十三韵,因为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分一百九十五韵,其上声广韵韵目下注:“陆无韵目,失”,去声严韵韵目下注:“陆无此韵目,失”,则陆氏《切韵》上声和去声各比王氏《刊谬补缺切韵》少一韵。一百九十三韵中,平声五十四韵,上声五十一韵,去声五十六韵,入声三十二韵。

  根据唐人抄本《切韵》残页、唐人增订本《切韵》和其他文献资料,可知陆法言《切韵》的体例有以下特点:

  一、平声五十四韵的序号一连到底,不像《广韵》那样上、下分断。

  二、《广韵》的真与谆、寒与桓、歌与戈分别合为一韵。

  三、覃、谈二韵在歌、麻二韵之后,蒸、登二韵在盐、添二韵之后,去声霽、祭、泰、卦的次序作泰、霽、祭、卦;入声次序也和《广韵》不同。

  四、书首列韵目表,每一韵目前,大多有一个数字标明韵目次第。

  五、各韵之中的字按同音关係分成不同的小韵,各小韵首字下先出训释,后注反切,再出字数。

  六、韵字的注释十分简单,有的根本没有注释;注释一般不注出处。正如王仁昫序所云:《切韵》“时俗共重,以为典规,然苦字少,復闕字义”。

  七、不正字形。正如长孙訥言序所批评的,谓《切韵》“传之已久,多失本原,差之一画,詎唯千里,见炙从肉,莫究厥由”。

  陆法言《切韵序》云:“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文路是指创作诗文的用韵,知音是指语音方面的审音和正音,所谓“切韵”,正是指切正语音。又,对於《切韵》一书“多所决定”的颜之推曾批评“阳休之造《切韵》,殊为疏野”,“王侯外戚,语多不正”(《顏氏家训·音辞篇》)。由此可知,《切韵》一书的编撰目的,一方面是为诗文创作中的选韵检字服务,另一方面又是为语音教学和语音研究服务。由於这两个目的,所以陆氏等人把当时读书音作为标准音,依照标准音来评判各家韵书,依照标准音来进行分韵;同时,由於这两个目的,陆氏等人又力求做到“剖析毫釐,分别黍累”(《切韵序》)。这样,凡是主元音和韵尾相同的读音,必定分入不同的韵,而凡是主元音和韵尾相同的读音,不管韵头如何,也必定合併在一韵之中。因此《切韵》的分韵要比当时其他粗疏的韵书细密得多,它的一百九十三韵实在是当时实际语音的忠实描写。

  《切韵》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切韵》在汉语音韵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重要性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如实记录了一个内部一致的语音系统,使我们能够据以考证出隋代和唐初的汉语音韵系统,并以此为基础,上溯汉语上古音,下推汉语近代音。

  二、从《切韵》出发,可以说明现代汉语各方言的语音变迁和方言之间的语音关係。除闽方言部分语音现象外,几乎所有现代分歧很大的方言,甚至包括日语吴音、汉音、高丽译音和汉越语这些域外方言,都可以一个一个合理而系统地从《切韵》推导出它们的演化轨迹。

  三、利用《切韵》,可以纠正《广韵》等韵书的讹误。如《广韵》梵韵“剑、欠、俺”三字反切下字与本韵其他字不相系联,陈澧《切韵考》以互见法併为一类,而在《切韵》中,此三字并在去声严韵,可见此三字与梵韵本不同类,《广韵》误植,陈澧亦沿误。

  四、《切韵》影响了包括《唐韵》、《广韵》、《集韵》、《五音集韵》、《平水韵》在内的一大批韵书,形成了整整一个系列的韵书,并在音韵史上长期估据着统治地位,被称为“正统韵书”。因此,《切韵》的研究对於《唐韵》以下诸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切韵》虽然是一部极有价值的韵书,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

  一、分韵欠精密。如《切韵》无上声广韵、去声严韵,后由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补足。

  二、收字归韵,尚有错误。如“恭、蚣、樅”三字当属钟韵,《切韵》误入冬韵。

  三、训释和反切有误。如“蕃”为草盛,《切韵》误训为蕃屏。“鞾”为火戈反,又希波反,《切韵》误漏反切。

  四、许多韵字没有训释或训释过简。

  歷史上关於《切韵》性质的讨论,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从唐代到清代乾嘉学派以前,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切韵》是不是吴音的问题上。如唐李涪《刊误》,以晚唐洛阳音与《切韵》音比较,认为陆法言所记为吴音,与中州音不合,而苏鶚《苏氏演义》认为陆氏本鲜卑族子孙,非吴郡人,《切韵》所记为当时正声雅音。(二)从清乾嘉学派开始到章炳麟为止,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切韵》分韵的问题上,如戴震认为《切韵》是“有意求其密,用意太过,强生轻重”,陈澧则认为陆氏分二百零六韵,“非好为繁密也,当时之音,实有分别也”。(三)从高本汉以后至今,讨论内容主要是:一、《切韵》是单一音系还是综合音系?即《切韵》是不是一时一地方音的记录?二、如果《切韵》是综合音系,那末它有没有音系基础?音系基础是什么?三、《切韵》与现代方言之间的关係如何?主要代表如高本汉、周法高认为《切韵》代表了隋唐时代的长安方音;王力认为《切韵》代表当时文学语言的语音系统,这个系统是参照古音和方音来规定的;罗常培认为《切韵》是各地方音的最小公倍数,只要当时或前代某地的语音有别,《切韵》就从分不从合;王显、邵荣芬认为《切韵》以洛阳音为基础方言,并吸收了金陵话的特点;周祖謨认为《切韵》具有严整的体系,音系基础是公元六世纪南北士人通用的文学语言,即读书音系统。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切韵》的研究受到了汉语音韵学界极大的重视。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利用韵书、韵图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整理出《切韵》的音类系统,又参照现代汉语各地方音和中外译音,成功地构拟出《切韵》的音值,从而使汉语语音发展的歷史轨迹重现在世人面前。以后许多卓越的中国学者,如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王力、陆志韦、董同龢等等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高说进行修订和补充。其中讨论最为集中的问题是:(一)喻化声母;(二)重纽;(三)介音;(四)重韵;(五)脣音字;(六)元音的数量;(七)纯四等韵有无i介音等。到目前为止,虽然学者们的许多分歧意见仍然存在,但是作为中古音代表的《切韵》的语音面貌已经基本搞清。普遍的认识是《切韵》有三十五个左右声母,一百一十个左右韵母,四个声调,十个左右元音,i和u两个介音,p、t、k三个塞音韵尾,m、n、ng三个鼻音韵尾和i、u两个元音韵尾等等。

  有关《切韵》的研究著作十分丰富,主要有: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八、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商务印书馆,一九四〇年)、罗常培《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选集》(中华书局,一九六三年)、陆志韦《古音说略》(哈佛燕京学社,一九四七年)、周祖謨《问学集》(中华书局,一九六六年)、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张琨《汉语音韵史论文集》(华中工学院出版社,一九八七年)、邵荣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等。 

切韵的介绍与历史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