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查询 | 花鸟字 | 三字经 |甲骨文 | 对对联 | 在线翻译 | 人生感悟 繁体字网-实用的文化、查询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近代张之洞著《劝学篇》一书的历史文化

时间:2015-10-28 08:01 分类:历史文化 阅读次数:

  《劝学篇》,二十四篇,分上下两部份。近代张之洞著。成于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有多种刻本,如两湖书院刊本、中江书院刻本等。一九〇〇年在美国纽约出版英文本,易名爲《中国唯一的希望》(China,s Only Hope)。后又由在华耶稣会传教士译成法文出版。收入《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一八三七——一九〇九),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交河县)人。清同治二年(一八六三)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早年以攻讦时政,成爲「清流」派的重要代表。一八六七年后历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和国子监司业。一八八二年升任山西巡抚,一八八四年任两广总督,一八八九年调任湖广总督,后又署两江总督。一九〇七年被清政府任命爲协办大学士,后又爲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兼掌管学部事务。他注重旧学,主张学习中国的圣经贤传和纲常名教;又提倡学习西学,讲求洋务。曾设立各类学堂多所,如湖北自强学堂、湖北方言学堂等各类实业学堂、初、中、高各级普通学堂及师范学堂等。并主张派人出国考察和留学。一九〇三年,与张百熙、荣庆奏请递减科举。一九〇四年,又与他们一起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佈实行的学制系统,即《奏定学堂章程》」。一九〇五年,与袁世凯等联名奏请立停科举,后奉谕旨自一九〇六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科)起所有乡会试、科岁考一律停止。他的主张和活动对清末教育有很大的影响。「中学爲体,西学爲用」是张之洞教育思想的核心,主要体现在所撰《劝学篇》中。著作尚有《輶轩语》、《书目答问》等。生平事迹见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等。

  《劝学篇》是张之洞的代表作,主要爲反对维新变法理论而作,正如他本人所追述的:「自乙未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説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一八九八年七月,翰林院侍讲黄绍箕将《劝学篇》进呈,光绪帝「详加披览」,以爲「持论平正通达,于学术人心大有裨益」,当即命令军机处将所备副本颁发各省督抚、学政各一部,使得广爲刊布,实力劝导,以重名教而杜厄言。又谕总理衙门排印三百部。于是,该书「挟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胫而遍于海内」。

  《劝学篇》由序、内篇九、外篇十五组成,约四万馀字。序言部份论述了作者著此书的主旨及全书纲要。所谓「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其「正人心」,是反对杂出其説以荡衆心的「恢诡倾危乱名改作之流」,乃是针对维新派而言;其「开风气」,是指在不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实行一些改革。二十四篇之义,可概括爲五知:一、知耻,耻不如别人;二、知惧,惧亡国;三、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爲要,西艺非要,西政爲要;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中心是全面阐发「中学爲体,西学爲用」的思想。

  内篇的篇目和主要内容:

  同心第一。云:「吾闻欲救今日之世变者,其説有三:一曰保国家,一曰保圣教,一曰保华种。夫三事一贯而已矣。保国保教保种合爲一心是谓同心。保种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种何以存,有智则存,智者教之谓也。教何以行,有力则行,力者兵之谓也。故国不威则教不循,国不盛则种不尊。」「今日时局惟以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爲第一义。」「士农工商均须各尽其责,君臣同心,四民同力,才能保国平安,而圣教、华种亦存矣。」

  教忠第二。从薄赋、宽民、救灾、惠工、恤商、减贡、戒侈、恤军、行权、慎刑、覆远、戢兵、重士、修法、劝忠等十五个方面,赞颂了清朝国政之宽仁忠厚。指出值此时事艰难之际,士民都应各抒忠爱,人人与国爲体,拒斥一切足以啓犯上作乱的邪説暴行。

  明纲第三。鼓吹「君爲臣纲,父爲子纲,夫爲妻纲」是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圣人所以爲圣人,中国所以爲中国,实在于此。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説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纲,则父子同罪,免丧废祀之説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説不可行也」。

  知类第四。中国爲古来最尊、最大、最治之国,然近五十年来,「屡鉴不悛,守其傲惰,安其偷苟,情见势绌,而外侮亟矣。」呼吁海内之士感慨发愤,竭智尽忠,以保种也。

  宗经第五。认爲,如要通知学术流别,增益才智,未尝不可兼读诸子,但当以经义权衡而节取之。因爲「九流之精,皆圣学之所有也,九流之病,皆圣学之所黜也。」尤其指谪老子之学,「开后世君臣苟要误国之风,致陋儒空疏废学之弊,啓猾吏巧士挟诈营私、輭媚无耻之习,其害亦爲最钜。」总之,诸经之义,有迂曲难通、纷歧莫定者,当以论语孟子折衷之。

  正权第六。集中攻击了民权论。曰「民权之説,无一益而有百害」。「使民权之説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经纲不行,大乱四起。」

  循序第七。「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抵,端其识趣,则强者爲乱首,弱者爲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因此,「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议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无其害」。总之,「西学必先由中学」,否则,「虽有博物多能之士,国家亦安得而用之哉。」

  守约第八。指出「今欲存中学,必自守约始。」遂举中学各门守约之法如下:经学通大义;史学考治乱典制;诸子知取舍;理学看学案;词章读有实事者;政治书读近今者;地理考今日有用者;算学各随所习之事学之;小学但通大旨大例。

  去毒第九。洋烟之害犹甚于洪水猛兽,「废人才,弱兵气,耗财力。」吸烟之缘由,终乃不学之故也。故曰「兴学者戒烟之药也。」

  外篇的篇目和主要内容:

  益智第一。「自强生于力,力生于智,智生于学。」中西方强弱的转换正赖于此。「故智以救亡,学以益智,士以导农工商兵。士不智,农工商兵不得而智也,政治之学不讲,工艺文学不得而行也。大抵国之智者,势虽弱,乱不能灭其国民之智者,国虽危,人不能残其种。」指出求智之法一要「去妄」,二要「去苟」。并竭力爲封建统治者的愚民政策辩护。

  游学第二。「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游学之益,幼重不如通人,庶僚不如亲贵。」作者举中外古今之例,论证了游学对救亡图存的重要性。接着从地理位置、经费、语言、国情、传统习俗等方面,具体论述了「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事半功倍,无过于此」。在指出以往派游学所存弊端后,强调不能「因噎废食。」

  设学第三。强调要广设学堂,以立人才之基。提出以书院、佛道寺观改爲学堂,鼓励绅富捐资办学等建议。阐述了学堂之法有六要:一曰新旧兼学。「旧学爲体,新学爲用,不使偏废。」一曰政艺兼学。「大抵救时之计,谋国之方,政尤急于艺。」一曰宜教少年。一曰不课时文。一曰不令争利。破除以往有的学生专爲膏火奖赏而来的积习,并严格考核。一曰师不苛求。

  学制第四。介绍了西方设立各级各类学校以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做法。尤关注外国筹措教育经费的办法。提出要「择善而从」。

  广译第五。从聘请洋教习之弊,论到学西文、译西书之重要。指出「知外不知中,谓之失心;知中不知外,谓之聋瞽。夫不通西语,不识西文,不译西书,人胜我而不信,人谋我而不闻,人规我而不纳,人吞我而不知,人残我而不见,非聋瞽而何哉!」因此,要多设译书局,广译西国有用之书。并认爲「从洋师不如通洋文,译西书不如译东书。」

  阅报第六。「报之益于人国者,博闻次也,知病上也。」使「知内弊而速去,知外患而豫防也。」

  变法第七。逐一驳斥反对变法的言论。指出:「夫不可变者,伦经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强调在固守道本前提下,必须变法。

  变科举第八。痛斥科举之害。疾呼:「故救时必自变法始,变法必自变科举始。」主张对科举之制「宜存其大体而斟酌修改之」,并详细论述了变通的办法。

  农工商学第九。指出:「不讲农工商之学,则中国地虽广、民虽衆,终无解于土满人满之讥矣。」劝农之要在于讲化学;工学之要在于教工师;商学之要在于通工艺,要设立农务学堂、工艺学堂等。农工商三事互相表里,互相鈎贯,农瘠则病工,工钝则病商,工商聋瞽则病农,三者交病不可爲国矣。因此,农工商学,非士绅讲之,官吏劝之不可。

  兵学第十。「今日朝野皆知练兵爲第一大事,然不教之于学堂,技艺不能精也,不学之于外洋,艺虽精习不化也。」强调应学习西方的兵制教法。

  矿学第十一。先讲实学,缓求速效,以矿学兴地利也。

  铁路第十二。铁路者,气脉也,开士农工商兵五学之门。省日力,开风气,爲国家富强之源。

  会通第十三。斥责了三类不知会通新旧、中西学之人。一、恶西法者。凡六经古史无明文者,不察其是非损益而概摒之,是爲自塞。此弊使人固蔽傲慢,自陷危亡。一、略知西法者。概取经典所言而附会之,以爲此皆中学所已有,是爲自欺。此弊使人空言争胜,不求实事。一、溺于西法者。取中西之学杂糅之,以爲中西无别,是爲自扰。此弊使人眩惑狂易,丧其所守。解弊之法在于:「中学爲内学,西学爲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非弭兵第十四。认爲处于当时强敌环伺的国际环境,不可奢言弭兵。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国富兵强,主权在我,才能有太平,否则只是速亡而已。犹如公法,「权力相等,则有公法,强弱不侔,法于何有。」

  非攻教第十五。认爲发扬光大儒学圣教,「要在修政不在争教。」有志之士如能砥励学问,激发忠义,致国势日强,儒效日章,洋教何能爲害。而徒诟厉以求胜,则非但无益且有害。

  《劝学篇》撰成刊行于一八九八年春夏之交,正是维新派託古改制、推行变法的高潮期,其极力鼓吹兴民权、开议院等西政、西用之説,猛烈冲击着中体的最后防綫。张之洞在书中对「中体西用」这一时代流行语从理论上给予更加严密的诠释和界定,试图以此在顽固派和维新派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而中心主旨正如张的幕僚辜鸿铭所言,「絶康、梁并谢天下耳。」无怪乎顽固派官僚叶昌炽吹捧其爲「拯乱之良药」。并被收入《翼教丛编》。维新派人士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论则非,不特无益于时,然且大累于世。」(何啓、胡礼垣《劝学篇书后》)梁啓超力诋其,「不三十年将化爲灰烬,爲尘埃野马,其灰其尘,偶因风扬起,闻者犹将掩鼻而过之。」(《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总之,《劝学篇》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教育均産生了理论和实际上的重大影响。

  主要研究著作有:冯天瑜《张之洞评传》,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张秉铎《张之洞评传》,沉灌群、毛礼鋭《中国教育家评传》,毛礼鋭、沉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等书的有关章节。 

近代张之洞著《劝学篇》一书的历史文化

推荐专题:
最新资讯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3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