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谈字谜在历史上的作用,总体来讲字谜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利用字谜,为政治宣传和外交活动、军事斗争服务。《古微书》中引《孝经援深契》,有谶语: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卯金刀,合之为刘;禾子,合之为季。汉高祖刘邦,字季。这条谶语显然是刘邦将要统一天下,为君王帝位神授制造舆论的。

    字谜在外交场合中也常被用来当作一个斗争武器。《三国志·吴书·薛综传》记:蜀汉张奉出使吴国时,曾在孙权前用字谜嘲笑尚书阚泽的姓名。阚泽不善此道,不能作答。张奉不免沾沾自喜,以为丢了吴国人的脸。这时吴大臣薛综出席对答,说:我有一谜向先生请教:'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木苟(句)身,虫入其腹。这首谜诗处处扣住蜀字,张奉感到国名受辱,于是勉强答道:请再用这种方法比喻你们的吴国吧。薛综应声答道:无口为天,天口为国;君临万邦,天子之都。于是列官员皆嘻笑,张奉自取其辱,尴尬异常。

    在军事斗争中,字谜也常用来作为军事行动的联络暗号。唐武则天在位时,徐敬业集合扬州军队准备谋反,中书令裴炎在朝廷内部策应。结果谋事不密,反致泄露。朝廷在审讯裴炎谋反案时,只发现他给徐敬业的一封信,上面仅写青鹅两字。满朝文武皆迷惑不解,最后由武则天识破,说:此乃隐语。青者,十二月;鹅者,我自与也。原来,青字可以拆成十二月三字体;鹅字可以分离为我自与三字。裴炎是以此约定徐敬业十二月起义,他再从内部动手。自此,裴炎伏法,谋反事败。

    人民群众在反抗封建统治,发泄不满情绪时,也常以字谜作斗争武器。《后汉书·五行志》记,汉末献帝时,董卓擅权,颠乱朝纲,鱼肉百姓,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因而京城人民编制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童谣中的千里草,合为董字;十日卜合为卓字;何青青、不得生是说董卓虽然威势赫赫,但总逃脱不了人民的惩罚。此歌巧妙地诅咒了这个专横跋扈、丧尽天良的当权者。

    (二)字谜是古代谣谚、诗歌、小说、戏剧及各类文艺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魏晋两北朝的字谜初起时期,古诗歌谣就已经充分吸取了字谜的各种表现形式。清·翟灏《通俗编·识余》记,六朝乐府的子夜、读曲等民间歌谣中,就多以谐音法隐喻诗字之意。如: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以芙蓉为夫容;以莲为怜(爱)。朝看暮牛迹,知是宿蹄痕。以蹄为啼。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以晴为情。此种谜例无数,不可尽举。当时文人也多扣住谜意,创作出许多别有情味的古诗。如南宋诗人谢灵运写的离合诗:古人怨信次,十日眇未央。加我怀缱绻,口咏情亦伤。剧哉归游客,处子勿相忘。此诗五言六句,诗面极写离别伤感之情。每两句之中,又用离合法各自隐含口、力、刀三旁,合成后成别字。像这种诗意(谜面)与谜底同意相承的古诗,都有极高的写作水平。古诗歌中的字谜隐意别指的方式,由于能够委婉曲折地倾诉诗人的情感,使诗味更加含蓄浓郁,因而多被后代诗人承继。如唐·孟迟的《闺情》诗:山上有山归不得,湘江暮雨鹧鸪飞。山上有山,既写了旅途的艰险,又暗藏着一个出字,最大限度的挖掘了汉字的表达能力,犹如画龙点睛之笔,顿使全诗增辉。宋·苏轼的《夜烧松明火》:坐看十八公,俯仰灰烬残。用十八公暗藏一个松字,拟人比物十分巧妙,亦得力于字谜的离合之法。

    小说戏曲中使用的字谜,也常常成为整个故事情节的重要环节。唐·李公佐写的传奇小说《谢小娥传》,说谢小娥的父亲与她的未婚夫外出被贼人所杀,谢小娥当夜就见其父托梦说: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又梦见其未婚夫说:杀我者,禾中走,一日夫。此二语中隐含了凶手申兰、申春二人的姓名。谢小娥破谜后,女扮男装,明察暗访,果然报了杀父杀夫之仇。这种以字谜为主要线索,扣住凶手,帮助破案的故事,构思甚为别致奇特,开后世字谜进入小说故事的先河。戏曲中,字谜更是大显身手,妙趣横生。元代董解元的《西厢记》写张生与莺莺私约相见,就有托红娘传递的一首诗《明月三五夜》,诗中以三五暗指十五日夜晚。这时莺莺回书作谜时因羞涩忸怩的故作怒态,红娘不解谜字的张皇失措,以及见到张生见谜、破谜之后的喜不自禁,都使全剧达到一个高潮。

    (三)古人也常用字谜来测智、量才、逗趣,并在酒宴游乐等各种聚会场合充作雅乐。对破解字谜的徐疾快慢,是古人辨识对方才智高下的一个方法。《世说新语·捷悟》记魏武帝曹操曾率军路过曹娥碑,见碑背题有:黄绢幼妇,外孙 臼。于是问主簿杨修:解否?杨修答道:解。魏武帝说:卿暂且不说,待我思之。行军三十里,魏武帝才说:吾已得之。两人互对答案,知黄绢是一种有色的丝,纟、色相合为绝;幼妇是少、女,合之为妙;外孙,乃女之子,相合为好; 臼,是承受辛辣之物,受、辛相合为受(辞)。石碑谜隐绝妙好辤(辞)四字。此谜一揭,魏武帝十分感叹,说: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在酒席宴乐等各种聚会场合,人们也常以字谜代替酒令歌舞助兴,对猜中的人进行奖赏,对猜不中的人进行惩罚。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一次,北魏孝文帝设宴招待群臣,酒酣兴起之时,举杯口占一谜: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易金钟。。三三横,两两纵是拆卸羽字笔画,金钟是酒杯,古代又称大白。羽字加白合为习字。此谜为彭城王猜中,举座大欢。元·高德基《平山记事》说,元达鲁花赤八刺脱为国公时,一日燕集,曾随口行令:一字有四个口字,一个十字;一字有四个十字,一个口字。前两句指图,后一句指毕。此谜难度较大,在座的谁也没猜中,结果每人都罚了一大杯酒。

    (四)古代字谜中往往还隐藏着古书的著者姓名,古碑古墓的建造重修年月及碑主墓主姓名及形成年代。是否了解字谜的特殊表达方式,能不能准确地破译古代字谜,往往就成为考证和辨识古书故物的关键。东汉光武年代有一本著名的历史书《越绝书》。此书不撰著者姓名,只是在后序中以诗相代。诗曰:以去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复之以庚。禹来东征,死葬其乡。不直自斥,托类自明。文属词定,自于邦贤。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此书由于没有写明究竟为何人所撰,所以它的作者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明代,大文学家杨慎仔细推敲钻研了该书后序,才知道此书为东汉会稽人袁康、吴平所著。原来诗中以去为姓,得衣乃成,暗示一个(袁)字;厥名有米,复之以庚,暗射一个康字;禹来东征,死葬其乡,是作者自述其为会稽人;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暗射一个吴字;楚相屈原,与之同名,暗喻一个平字(屈原名平)。此谜既解,《越绝书》也日益被人们重视,成为研究战国时期吴、越二国史地的一本重要历史书籍。

    南唐文字学家徐铉之父徐延林在江苏宜兴当县令时,曾在县署掘得一块后汉太尉许馘庙的石碑,碑文为东汉时评论曹操是治世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大名士许邵撰写的。碑文词藻华丽,极有气势,但是最后八个字谈马砺毕,主田数七,却不知是何意。徐延林揣摩许久,才得知这八个字是一个字谜,暗射许碑重立。原来许馘墓的碑刻由于风雨侵蚀,到了唐代,上面的铭刻都已侵蚀殆尽,模糊不清了。唐开元间,许氏的后裔在修墓时又在原碑上照旧刻重新镌刻,并且添加了这八个字。谈马指许;砺毕指碑字;主田指重字;数七指立字。大家可以参考字谜的历史一文如果不知谈马砺毕,主田数七是什么意思,那就会把唐时重刻过的石碑误以为是汉代的了。

    (五)此外,古代字谜也曾被各种迷信活动所利用。如测字、抽签、相命、圆梦、图谶等,都是利用离合汉字的手法来迷惑和欺骗人。宋·蔡绦《铁围山丛谈》记:宋徽宗时,成都人谢石在京师一带以拆字相命为业,预言人的祸福,很有些名气。一日,宋徽宗要东宫太子写一个太字,找谢石测算。谢石早已得知此事,见了此字以后,故作惊讶的说:这个字有天子之气呀!'太'字下面的一点写得长些,略像一横。若把此横移在'大'字上,那不就是天子的'天'字了吗?这种通过笔画移动变字的方法,在命相中应用极广。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雅言 [ https://www.fantiz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fantiz5.com/blog/post/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