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源远流长,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变化,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大篆 → 小篆 → 隶书 → 草书 →楷书  → 印刷字体

甲骨文

产生:甲骨文产生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上

特点: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形声字只占20%,甲骨文象形程度很高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 

大篆

产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是在西周后期,是周宣王的史官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

特点:

1. 线条化,大篆相对于甲骨文来说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也比较简练生动;

2. 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脱离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小篆

产生:秦统一六国后,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由大篆简化而成

特点:小篆完善了文字的线条化和规范化,几乎脱离了图形文字,笔势匀圆整齐,发展成了整齐和谐、美观方块字体,并且文字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大篆发展到小篆具有极大得发展意义。

隶书

产生:隶书成熟于汉代,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

特点:经过秦时的发展,小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并且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至此,发展成熟的隶书,使得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未完待续……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雅言 [ https://www.fantiz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s://www.fantiz5.com/blog/post/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