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网欢迎您翻开《惊蛰》,请相信阅读点亮人生。
惊蛰》 《红楼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西厢记》 《牡丹亭》 《燕京岁时记》 《金陵秋

发布人:繁体字网 www.fantiz5.com

什么是惊蛰?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第三节气,在3月5-7日之间,是农历预测一年第一次打雷的日子。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太阳位于黄经345°。

  惊蛰的拼音:jīng zhé
  惊蛰的英语:Waking of Insects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在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様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 立春 ⇒ 启蛰 ⇒ 雨水 ⇒ 春分 ⇒ 谷雨 ⇒ 清明
  汉景帝代 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暦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様,在历代的具注暦中使用“惊蛰”。后来,日本也采用了大衍暦与宣明暦。“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暦的时候。

  惊蛰,是24节气中的一个,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每月的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

  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即为现在泛指的“二十四节气”。

  1. 《惊蛰》电影
  2. 惊蛰历史
  3. 惊蛰的诗词
  4. 惊蛰小说
  5. 惊蛰曲剧
  6. 惊蛰农谚
  7. 惊蛰的农事
  8. 惊蛰的由来
  9. 惊蛰养生
  10. 惊蛰的日期计算公式
  11. 惊蛰节气农谚(谚语)
  12. 惊蛰农事话题
  13. 惊蛰农忙开始
  14. 惊蛰各地习俗
  15. 惊蛰的时节变化
  16. 惊蛰节气
  17. 惊蛰民间习俗
  18. 惊蛰的物候
  19. 惊蛰时间
  20. 惊蛰的含义
  21. 什么是惊蛰?
相关文章: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下一篇:惊蛰的含义 回目录:《惊蛰

惊蛰介绍: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惊蛰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二十四节气文化知识:
 网站地图 | 繁体字网 -- 为探究古典文化架桥,为弘扬中华文明助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18 www.fantiz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